01、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因為人性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文 / 胡賽雄,華為公司藍血十杰,曾任華為公司后備干部系主任、全球技術服務部干部部部長、華為管理名著《以奮斗者為本》核心編委會成員
每一個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因為人性本來就是不完美的。組織不應該過多關注不完美之處,而是應該利用大家的優勢進行互補。
如果你看到的是員工的對錯,員工可能就不愿意表現了。因為如果老是用對和錯來評判員工,員工就不敢犯錯,逐漸變得不敢做事。大家都怕犯錯,結果卻是錯得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問對錯,得到的是更多的對錯;我們問是非,得到的是更多的是非。
企業應該看到和肯定員工增值的部分,而不是對錯、是非。這樣的話,員工不斷地得到肯定,就會被激發出更大的成就感,更愿意去作為。
我們在企業里面經常看到一種現象:老是用未來的期望和現實表現之間的差距來看員工。“未來的期望”是員工未來要去完成的事情,我們要用當下的工作成績去肯定員工,用未來期望去牽引員工。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當下的成就感,激發員工愿意作為,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這是企業激活員工非常重要的一個思維視角。
企業里面還普遍存在一個情況:生怕員工犯錯誤。尤其在企業家或者說管理人員是技術出身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更多還是會站在怕員工出錯的視角,去管理組織和團隊。但企業里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包括我們的管理人員以及老板。
企業的現實做法是建立一個及時糾錯的機制,而不是一個讓員工不犯錯的機制。員工犯了錯誤并不可怕,但是犯了錯誤之后,在這個錯誤產生重大影響之前,我們要有一種糾偏、糾錯的機制,讓這個錯誤不致于放大。
這就像華為的自我批判機制:快速決策,出現錯誤,快速糾偏。員工也是一樣,你可以大膽地去工作,但是犯錯誤之后,要能夠快速地糾正這種錯誤。如果在組織里面建立了這么一種機制,大家就不用糾結于在某一事情上是不是會犯錯誤,會得到什么懲罰。
原則上來講,一個員工如果在工作當中犯的錯誤,是由于他的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錯誤,是可以免責的,當然前提是他快速地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如果他幫助解決了別人犯的錯誤,甚至應該獎勵。但如果這個錯誤是由于自己的責任心、態度問題造成的,或者雖然是由于他能力不夠造成的,但是他選擇了回避,不愿意主動承擔快速解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是應當懲罰的。我們要分清具體的犯錯情形。
我們還碰到一種情況:企業里面專家型的干部老是擔心下面,怕下面出錯,不信任下面的員工。如果你都不信任下面的員工的話,員工也不會愿意跟你干,所以我們要構建一個對下屬信任的組織氛圍。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所以作為上級,要思考員工工作出現偏差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怎樣去把控底線,不致于讓錯誤擴大。我們需要建立一種防范錯誤的機制,其實這就是建立一個不信任的邊界,超過了這個邊界,才不信任。借用這個機制,讓大家都在邊界里面有效地開展工作,這是管理者應有的一個責任。
而不是既不建邊界,也不相信下面的員工。結果不是自己插手插得太深,就是老是要員工交投名狀,來證明自己。組織里面如果都是這樣一種做法的話,員工跟上級之間的距離感就會越來越遠,員工擔當的意愿就得不到很好地激發。
02、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意志,都愿意去承擔,愿意去把事情做好。關鍵是作為領導者,有沒有勇氣鼓勵員工去挑戰、去承擔。如果我們采用的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去管理我們的團隊的話,員工的權力意志就會慢慢異化、轉弱。
本來一開始員工是希望追求一個好的結果的,但由于他受的打擊比較多,他可能就慢慢變成機械地去執行一些指令。再一種情況,他開始對自己不自信、不堅定了,就容易放棄一些事情。或許退一步,明哲保身,甚至于不作為;或許明面不說,私下就唱反調,到實在呆不下去了,他就會選擇逃離,最后離職。這種現象,就是員工權力意志的異化。
所以,我們做管理者,要有一種責任,不要讓員工的權力意志發生大的異化。
員工的權力意志一般來說表現在三個方面:思想權,表達權,行為權。
思想權:如果想法老是被別人否定,員工就越來越不想思考。
表達權:員工說什么都不被組織采納的時候,他可能有一些話就不說了。“士為知己者死”,如果他的意見主張能夠得到上級的認可,得到組織的正向反饋,他就愿意去證明他的意見主張是可行的。我們可以充分地肯定員工,讓員工去做一些嘗試,不要老是去否定別人。
行為權: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得不到正向反饋的話,員工也可能變得惰怠,不愿意再付出相應的努力和行動。
這些都是我們在組織建設當中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03、企業里面要算大賬,想辦法建立內生人才機制
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很多企業的管理人才是通過外部招聘補充進來的。我認為,管理人才在組織里面應該是內生的。
只有一些專業的人才,組織里可能沒有符合要求的,可以適當地通過外部招聘的形式來補短板。如果都用外部的牛人來解決內部的管理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懶政行為。
如果一個企業管理人才都不能內生的話,即使從外面招了一些管理人才進來,他可能也不能在土壤里面生根發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管理人才建設作為組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
如果我們自己都培養不成管理人才,很難指望外面的人能夠更了解公司業務,比我們內部的人更能夠勝任一些管理工作。
以我的經驗來看,管理人才在組織里面,其實承擔四大管理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外面招人是這樣,內部的人也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內部人才生長的要求,來倒逼內部管理的提升。
從招聘的角度來講,外面招聘的人,真正優秀的人才其實很難招到的。如果他在原來的企業里面就做得優秀,是不會輕易出來的。他之所以出來,一般來說是因為在原來的企業里面沒有繼續發展的通道。他在原來的企業里都打不出來,也很難在你的企業里面打出來。
還有,外部招聘,不加價很難吸引人才。一般來說,一個人才從一個組織/企業到另外一個組織/企業,一般要加價50%左右的。如果人才都通過社招獲得,我們的人才成本就會變高,而且人才來了之后,我們還不知道他能不能勝任。
從我們過往的經驗包括華為的實踐來看,外部人才的適應性相對來說比較差,死亡率、犧牲率都非常高,達到80-90%。我們好不容易招一個人,進來卻犧牲了,不光損失了獵頭費,時間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在企業里面要算大賬,不能總是寄希望于外部人才的獲得,要想辦法建立內生人才機制。
那么,人才如何內生?
我看到好多企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測評的手段或工具,而真正有效的人才發展,要通過實踐,是在企業增值中自動完成的。
能力跟員工取得的成果,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創造價值的過程其實就是塑造能力的過程。
案例
所以,我們也可以創造或設置一個個的山頭,讓員工嘗試著攻打,把員工的發展機會、懸賞和企業要克服的困難連接起來。
如果我們不讓員工去做一些難做的事情,而總是在培訓教室里面接受培訓,就沒人干活了。很多企業搞雄鷹計劃、精英計劃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就是出不來人才。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培訓能產生領袖,培訓只起到啟發、輔助的作用。學而時習之,要通過反復地實踐才能真正鞏固知識。
有些企業把高管送到商學院去讀書。高管到那些地方去讀書,讀多了之后,回來可能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些高管他不解決自己公司內部的問題,反而老去討論一些跟自家無關的案例。如果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討論其他的案例有什么意義?不實際解決企業自身的問題,能力肯定提不高。
“有能力、沒意愿”沒用,意愿比能力重要。有些人看上去很年輕,雖然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他們有意愿,我們就把機會給他們。這些人一開始可能“搖搖晃晃”的,干著干著就“站穩”了。
人才的發展要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讓下面的人自己成長。自己都不想成長的人,怎么可能成為將軍?
有些企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測評工具,比如素質測評、性格測評、360測評等,如果這些東西都能測出人才出來的話,早就被中組部用上了,說明這些工具是沒用的。
04、如何擺脫人才依賴?
第二,也許企業在局部的價值是犧牲了一點,但是從長期看,這個年輕人起來之后,會做出更大的價值。還有一點,只要開了先例,其他崗位上的一些人就都會緊張起來,這樣你就激活了整個組織,雖然局部犧牲了,但是盤活了全局。在組織里最怕的就是“認真”兩個字,只要認真了,大家都緊張了。如果人家看到你這個不敢拿下,那個也不敢拿下,最后誰都可以跟你叫板了,組織怎么可能有活力?
我認為企業里面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跟得上的人,一種是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得上,能夠跟著走,這些人就是公司需要的人。
我們要讓所有人處在不勝任這種狀態當中,在一種非穩態的過程當中,既創造了財富,又創造了價值。這種非穩態其實也是一種亞穩態、一種激活態。如果一個人屬于穩態,他就不做功了。
所以,我們永遠也不要幻想后備了一批已具備了能力的人,再行人員調整。因為如果你不給年輕人機會的話,這些人永遠走不到一些關鍵崗位上去,永遠是不勝任的,永遠是不合格的。我們要在試錯的過程中大膽地用人,這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擺脫對人才依賴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05、真的有職業發展通道嗎?
我們輔導了很多的企業,沒有一個人是公司給他畫了一條通道,他自己走上去的。在公司里面,根據公司的需要,可能今天做這個崗位,明天做那個崗位。做的崗位多了,自然而然能力得到了歷練,視野也開闊了,各方面都不一樣了。
所以,人是干出來的,不斷地在“之”字形發展的過程當中歷練出來的。因此,我們就要倡導“少將連長”。
第一,你在連長的崗位,但是在獎金獲取方面上不封頂,不設限。你的級別可能低一些,但是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會給你更多的獎金。連長拿少將的獎金,這就是少將連長的第一層概念。
我們看到好多企業資源是平均分配的,特別重要的事情讓一個連長去干,但連長對公司業務的理解,還有他調用后臺資源的能力都很差,人家當然搞不定。如果我們派一個少將去干,就會很容易干成。我們的少將不是說每天都是高高在上的,這是少將連長的第二層的理解。
第三,根據價值貢獻進行稱重。華為每個省都有一個代表,我們每年都要對這個崗位稱重。如果你做出了高的業績,級別會上去;業績低,級別會下來。所以這個崗位是少將的崗位,還是連長的崗位,是用業績而不是資歷來定義的,每一個人在組織里面都是用成果說話。
公司建立的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機制,大家都是競賽的關系,而不是競爭的關系。“競爭”關系是我擠占了你生存的空間;“競賽”關系就是我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面比拼,各自干。
真正有效的管理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沒那么復雜,復雜的東西都是無效的。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千萬不要被復雜性給搞暈了。
06、給企業家和管理者們的三個建議
一是突破局限,實踐“存量增長”。現在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內卷化的趨勢,我認為內卷化的根因可能還是我們在聚焦客戶,給客戶創造價值這方面做得不夠。
另一點,我認為企業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的,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以技術為中心。如果你的技術能力不夠的話,更應該強調以技術為中心,即打開一些窗。如果你的技術足夠強,更要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想辦法把技術變現。這是我們在實現突破方面要想到的一個問題,但我們的焦點還是給客戶創造價值。
案例
一個是自己的主業做不起來,就想著到其他地方去,就像下圍棋一樣,想開另外一個眼兒。但問題是如果一個企業本身所在的產業都做不起來,到另外一邊去就做得起來嗎?那是機會主義。
還有一種情況是主業賺了錢,錢多了,想去開辟另外一個賽道。
我認為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因為任何一個產業的成長,其實都是十年磨一劍,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積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