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研究老子《道德經》的學者高人不計其數,但大多局限于解釋《道德經》里面的字句意思。
而關于《道德經》智慧的現代解讀,卻極少有人深入研究。
而有一個人,卻能在深入研究道德經的同時,把《道德經》解讀得別具一格。
老子在中國人心中是智慧的象征,談智慧必言老子,但老子在很多資料里大都是神話或演義的成分,客觀和公允地評價和記載老子其人,應該是司馬遷《史記》中的《老子韓非列傳》。這一章雖短,卻讓人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老子。
司馬遷記載了老子一生中的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孔子問禮”。孔子當年找老子問禮,在當年只是一個私人求學的舉動。但今天看來,卻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大家最高陣營的一次面對面交流。
史書中沒有記載孔子見老子時都說了些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合理想象,孔子年輕氣盛,老子靜如止水。面對孔子“憤青”式的表達,老子沒有指責,沒有批評,而是靜靜聽著。聽完后,老子說了句話名垂青史:“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他說,“小伙子,你說的這些事和這些人,如今都已故去,僅僅留下這些空空的語言。人要懂得與時俱進啊。”
老子勸了孔子三句話:第一句是“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真正有修為的人,條件具備,那就揮灑青春;如果條件不具備,就像鄉間的蓬草一樣任風隨去,這是一種淡定從容的處事態度。“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有修為的人都很低調,甚至看著有點“愚鈍”,所以“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你把身上驕奢、浮躁之氣去掉,認真去看待這個世界,而且要看到積極、陽光的一面。說完之后老子說“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能夠跟你說的就這幾句話,能不能領會意思,就看你自己了。
很多人講道家“狡猾”,像泥鰍一樣,沒有責任心。恰恰相反,從《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其實是很有責任心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律,人不能逆規律而行,做什么事都不要盲目,要看到事物的規律。孔子和老子的這次思想碰撞,是儒家道家的一次交鋒,儒家重視對社會現實的改造,而道家更重視在自然中發現法則。
(《清泉講國學》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