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哪項技術會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新引擎?在史煒看來是人工智能,這一趨勢在工業互聯網中尤其明顯。“人工智能最大的特點是軟件的自我編程、自我識別、自我適應、自我更新、自我學習,尤其在機器進入到繁瑣的儀器儀表、軟件、線路的層次時,軟件就是中樞神經,人工智能就是大腦。”他表示,“當我們對使用或改造一個機器無能為力時,就需要工業生產系統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動工業快速發展。而要突破發展的天花板,就要進一步把人工智能轉變為一種可控的能力。” 史煒特別提醒,推動人工智能和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技術的自主可控問題。“在人工智能設備自動化領域,我國確實跟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在大規模引進國外的設備技術時,也要想辦法把完整的知識產權和控制系統同步引進。”他表示,“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實際上也強調了我國數字技術的生存能力,要求我們如何按照國際化準則與相關國家進行設備和開放系統的精準談判。” 現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格局讓我國面臨嚴峻的考驗。“我們在強調數字化的同時,更要強調我們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強調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哪怕把發展的速度放慢一些。”史煒呼吁,“要想建立強大的、自主可控的智能工業體系,核心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既要對外開放合作,更要對內自主可控。” “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是一套包括硬件、軟件、系統、識別、管理、生產等元素的完整體系。”史煒建議,“下一步,我國在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時要強調層次,要做一個合理規劃,相關職能部門、研究部門、生產企業等參與者要協同起來,制定一個國家數字化在產業發展、演進、遞增過程中,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產業規劃。這樣,我相信再有十年的時間,我國工業一定能通過自主可控的能力形成強大的、在世界舞臺上有競爭力的現代化、智能化的工業,同時形成的數字化優勢,也能讓我國在全球的數字化浪潮中勇立潮頭。
本文轉自:人民郵電報 節選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