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地接收信息
要建構知識,離不開對信息的獲取,而獲取信息會受到專注力、動機、意圖、方法、資源等因素的影響。
對此,要想高效學習,第一關就是保持好奇心,以開放的心態,積極而有效地獲取高質量的信息。
(2)激活已有知識,消化、吸收新信息
接收到高質量的新信息,個人將其充分消化、吸收,真正理解,是建構知識的第二關。
這一步雖然需要全腦的參與,但概要而言,主要發生在大腦皮層的一個叫作“工作記憶”的區域。按照目前的了解,工作記憶處理速度很高,但容量有限,即同一時間能處理的孤立的信息數量有限。
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效果,必須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并聯系實際,提高對信息的解讀、賦義能力。
(3)組塊、連接,間隔重復,提高和強化記憶
如上所述,被存儲進“長期記憶”的信息,當需要時,能否被有效地提取出來,是影響新信息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
按照現代腦科學研究,這些信息的“提取度”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有關,因此,通過關聯、比喻等方式把相關的信息組合起來,可以加快信息的處理。同時,通過間隔重復等技巧,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提高記憶率,防止“遺忘”。
(4)學以致用,及時復盤
如果只是把信息記憶住了,并不是真正的學習。如前面所述,知識是與行動相關的。
當個人通過主動地獲取信息,基于已有的知識對其進行解讀、分析(信息處理),理解并記住了一些特定的規則(類似“在什么情況下,遇到什么問題,怎么做是成功的”),當以后遇到類似情境下的問題或挑戰時,就可以指導自己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從而提高個人行動的效能。這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因此,學習不只是“學”,一定要包括“習”。在某種意義上講,“習”重于“學”,因為只有通過“習”,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學”到的信息,并通過實際行動結果的檢驗,驗證建立起來的規則的真偽。
整天在網上看一些信息,或者到處聽各種講座,并不是在學習——那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如果離開了主動的實踐,對那些信息不加分析、驗證,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學習就不會發生。
因此,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或生活,將所學付諸應用,之后再進行復盤,這樣不僅會發現可復制的成功,而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5)善用“心智模式”
如上所述,伴隨著學習和應用,個人會形成一些“心智模式”,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來加速信息的處理和決策制定。按照詹姆斯·馬奇的說法,這可能是藉由“試錯”或模仿他人,甚至是“自然選擇”形成的復制過去成功的行為模式,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毫無疑問,心智模式的形成會加速信息的處理。 因此,高效學習者必須認識到“心智模式”的存在,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有效地應用心智模式,使其加速且不妨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