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直接融資。企業融資一般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融資,直接融資主要是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長期以來,中國的企業融資結構存在嚴重失衡,間接融資占了70%以上。這勢必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因為貸款利率不可能太高,如果銀行對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貸款,利息收入難以覆蓋違約風險,所以,銀行的經營本質決定,其主要是為經營穩定的大企業提供貸款。
二是私募融資。企業直接融資可分為公募融資和私募融資。相對于股票發行上市、債券公開發行等公募融資,私募融資有兩個約束:一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只有一定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才能投資;二是投資者人數限制。由于私募具有上述兩個約束,風險外溢性較小,尤其適合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融資。
三是股權融資。相對股權融資,債券是固定收益,無論企業經營好壞,都得按期還本付息,因此利息不可能太高。事實上,國外的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基本上都是用于杠桿收購等金融操作,而非企業日常融資。這決定了債券融資適合于經營比較穩定的企業,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難以實現債券融資。另外,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者,是國有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信用社和保險公司,而且短期內難以改變。這些投資者偏好低風險低收益的債券,這也限制了債券融資主要是為大企業服務。目前,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展現狀的不理想,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目前的債務融資比例在70%左右,這么高的負債率,金融經濟風險很高,即便不發展股權融資,也難以提高債券融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