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您對企業家群體曾做過一些深入的心理訪談,他們在心理特性方面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彭凱平:企業家有一個重要心理特性,就是如何運用抗逆力,這其實是一個普世的全球問題。
抗逆力有助于從失敗中汲取力量,以及促進創傷后成長。其實這也不是秘密,很多先哲早已發現。曼德拉曾經說過,生命最大的榮耀不是從來沒有失敗,而是每次失敗后的不斷奮起。
從科學的角度看,美國有一本雜志曾對300多個沒有上市小公司CEO進行過訪談,他們希望研究,為什么這些人明明知道自己上不了市了,還要去做,他們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創業大概率會失敗,那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后來發現,失敗的第一大原因是市場,是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因為變化太快了,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在控制范圍之外,誰都沒有永遠的護城河。
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心態,這是可控的心理因素。企業家做著做著沒勁了,不想做了,煩了,苦了,熬不過去,這叫“心力衰竭”。很多創業者已經功成名就,在創業過程中,發現成本太高,心里壓力太大,不想再繼續干下去了。
第三才是法律和糾紛等問題。因為糾紛、合同、內耗之類的,這是廣義的,包括薪酬設計、團隊激勵、獎勵計劃、分工體系等。
技術革新反而是第四位。很多人下意識以為技術最重要,但調研發現,很多場景下,企業不依靠技術就可以能夠變的。
何:心態排得如此重要,和我們的直覺判斷有點差異。很多大形勢都無法預測,無法控制,心理我們是可以控制的,可心理看不見摸不著,如何對它進行具象的拆解呢?
彭凱平:心理學一般用ABC來概括它的核心內容, A(affection )指的是情感,或者說情緒,任何事情你覺得不舒服那就是不對的。中國人所說的情緒也包含了道德因素,半夜敲門心不慌,沒有焦慮恐懼抑郁?;蛘吣阆矚g一件事情,你相信一件事,你認為一件事情正確,你做一件事就會開心,所以時候道理、原則都是為情感服務的,如休謨所說,理性是情感的奴隸,往往首先是情緒上不舒服,才編出很多道理出來。
什么是心理反應?其實大多數人說的其實是情緒反應,因為情緒反應有時是下意識的,直接而強大,但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這其實是心理反應時,它可能就結束了,就像我們一聽罵自己的話立馬火冒三丈,就會反擊,反應完了才會想,我剛才怎么了。這是一種反射性的,如果不了解人類的心理,很可能經常就會被情緒控制。
B就是行為 (behaviour),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們的觀點是,人的心理我們無法看到,但是行為是看得見的,因此可以客觀觀察?,F在我們讀的心理學的書都在研究什么呢?都是在研究行為。其實行為也可能是情感的一種外在表現,所有的情感都是通過行為體現出來,它需要有外化,從而產生行為上的變化。
C是認知(cognition) ,智商與情商的兩分法是傳統管理科學的誤區,實際上認知與情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很多管理的問題有情緒的問題,也有認知的問題。決定企業管理好壞的,不是企業家的性格,不是學歷,不是家庭背景,而是認知。
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卓越企業家的認知特質主要包括六個維度:即問題導向、關聯想象、辯證思維、實踐理性、知性活力、求新創造。
當我們談到企業家心理時,其實有這三個特別重要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ABC。
何:有很多這個企業家其實內在情緒是很穩定的,但有時外在表現得會脾氣很大,這算是一種策略性運用嘛?
彭凱平:達爾文認為情緒就是溝通的工具,人類在沒有語言之前,其實是通過情緒來溝通的。“我發脾氣,你真的讓我生氣了,我很悲傷”等等,都是在用情緒說話,都有溝通的意義。
生氣讓人意識到我的利益,權力,地盤受到了傷害;悲傷讓別人同情和照顧;善于利用情緒溝通的人其實挺有優勢,因為他就知道我這樣的話,就能夠讓你意識得到我大概是怎樣的心理狀態和目標訴求。因此發脾氣有一部分是習慣,本能,也有一部分是策略。
為什么說心理學要講ABC呢?只強調行為,你就不知道他是有意為之,還是本能自發的反應,或者兩個都有。愛哭的孩子有糖吃,這也是把哭當成一種工具,這種策略人人都在有意無意的用,但企業家的一般只會把強勢的情緒表達出來,柔軟的部分輕易不會暴露。
何:企業往往是創始人個人意識的一種投射,特別是在初創階段。
彭凱平:是的,企業就是個人自我概念的一種延伸,我們經常說企業是自己的孩子,其實是不對的,企業就是企業家自己,不是孩子。孩子你甚至也可以放手也不管,但一個人最難放手的就是自己。如果你把企業當作一種自我的延伸,就不僅僅是自我保護,人會有自我犧牲,會有自我切斷,會有自我奉獻,但一個人很難犧牲、切斷合奉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