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營既是一種戰略,又是一種戰術。正確的資本運營戰略能夠明確企業發展方向,方向正確了才能保證自己道路的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但在資本的實際運營中,即使方向和道路選擇對了,因經營戰術的問題同樣達不到資本運營的目的。戰略與戰術的密切配合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從我國近幾十年來資本運營的實踐來看,仍然存在許多陷阱:
(一)動機陷阱。在企業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兼并收購是最普遍的方式,收購方的經營層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找出很多理由來說服股東,這些理由包括:經營協同、財務協同、市場份額、進入壁壘、獲得技術,等等,但是世界100多年的企業并購歷史證明,這些理由卻成為企業并購失敗的根本原因。一是這些根本動機不可能如愿以償;二是為達到這些動機的手段使用不當,比如企業采用避稅手法,不當利用政策等操作,導致企業違規經營,從而帶來法律風險。
要避免動機陷阱的辦法就是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實力,不要不考慮市場的承受力,要使自己的目標切實可行,不抱有幻想。
(二)主體陷阱。毫不諱言,我國的企業治理還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產權不清導致的關聯交易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中。企業集團內部母子公司界限不清,相互持股,交叉管理,財務制度的混亂,往往搞不清楚彼此之間的關系,企業合并以后才發現收購的資產是別人的。民營企業多數以家族企業為主,父子、兄弟、夫妻之間雖在法律上都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但可能是一個企業多塊牌子或者一塊牌子多個企業,彼此之間財產不分,簽訂合作協議時看到的是整體資產,但真正成交后才發現真正有法律效力的僅僅是部分資產而已。
要避免主體陷阱,就要對合作主體進行深入調查,從法理角度來界定各方的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另外,一定要以相關產權證書為鑒證,不能只靠口頭協議。
(三)對象陷阱。也稱為部位陷阱,就是資本運營中的標的。資本運營可以分為實業資本運營、金融資本運營、產權資本運營和無形資本運營,這些資本又會有自己的構成體系,由此決定了資本運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運作系統。因此,在資本運營的宏觀戰略層面上,明確資本運營的具體對象,才能對號入座,對癥下藥。實業資本運營重在選準投資項目,金融資本運營重在風險分散,產權資本運營重在公司產權治理,無形資本運營重在維持形象。
在資本運營的微觀戰術層面,要注意資本運營的對象是交易對方的部分資產還是整體資產。與一般的商品交換不同的是,一般商品的整體交易價格會偏低,相當于批發行為;但企業以整體資產來交易時,其價格往往會高于部分資產的交易。這是因為當以企業整體資產交易時,相當于將整個企業賣掉,根據各國的會計準則要求,涉及企業產權的整體轉移時,此時企業的商譽就會作價進來,從而導致交易價格提高。我們所看到的現實企業并購中的高價格很可能就是這樣形成的。
(四)股權陷阱。前面說的權力情結累壞了中國企業家,在這里就是說企業家陷入了股權陷阱所致。資本運營的核心是產權資本的運營,產權資本的核心是解決參股和控股問題。《公司法》為參股與控股提供了法律支撐,集中體現在我國實行的注冊資本制度上,因此要避免股權陷阱,我們就一定要花大力氣學習《公司法》,深刻領會注冊資本金制度的內涵,為正確的參股和控股決策找到依據。通過與眾多企業家的接觸來看,多數企業家對公司法的學習還不到位,有法不依,甚至無視法律的規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中。
為避免股權陷阱,我們應該把握的參股原則與策略是:不以金錢論英雄,要關注投資者的價值;控股的原則與策略是:不以股權論英雄,不求所有但求擁有,要學會以小博大。
(五)財務陷阱。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是永遠的問題。財務數字不真實,舞弊造假的情形不時出現,就是明證。避免財務陷阱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對企業財會理論和知識的學習,學會閱讀和分析財務報告,能夠擠出財務報告中的“水分”。還必須指出的是,一定要明確利潤和價值的不同。追求利潤最大化只是企業的目標之一,而且利潤只是一個短期目標,它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因為有些錢是以應收賬款的形式被計入利潤的,如果出現壞賬,這部分利潤就“打水漂”了。相比而言,追求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在風險面前,誰的價值大,誰抵御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企業對價值的追求正是長遠眼光的體現。
(六)技術陷阱。2009年10月我國創業板開啟,首批上市企業備受關注,因為他們多是以科技創新為由頭的,但是上市不久就爆出創新不足,技術難以轉化,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這些企業就掉進了技術陷阱了。誰也不能否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還要清楚地認識到,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高新技術,一定要考慮自身的條件,更主要的是要考慮技術的經濟性。銥星手機的退出就是沒有考慮技術經濟性的表現,如果不考慮經濟性,技術再新再高,也只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或大財無用。
要避免技術陷阱,就要及時關注世界科技發展的動態,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社會經濟環境,結合自身技術能力,有選擇地采用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