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特征是結構合理化,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是方向,但絕不能放松甚至削弱糧食生產
現代產業體系是各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及網絡體系,具有結構合理化特征。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改變當前產業結構不均衡,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但是,在資源總量約束下,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必然會涉及合理確定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活躍鄉村經濟等多重發展目標的優先次序,以及資源要素在糧食生產、經濟作物、非農業產業之間的平衡配置問題。這些目標既存在矛盾性,又具有統一性,需要統籌兼顧。實踐中,由于沒有認識到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又或者把保障糧食安全目標與其他目標對立起來,進而將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簡單理解為減少糧食面積、壓縮糧食生產,以犧牲糧食生產為代價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給糧食安全帶來風險。
要看到,盡管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兼顧多重目標,但保障糧食穩定安全供給既是首要目標,也是關鍵基礎,更是必須守住的底線。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為此,要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作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著力提升糧食產能,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全面提高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同時,處理好糧食、經濟作物、非農產業發展的關系,健全富民鄉村產業發展支持體系,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
鄉村產業發展與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緊密關聯,要用好一方水土,避免產業同質化
盡管資源要素稟賦不是產業結構形成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產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相對而言,鄉村產業對資源要素和環境的依賴性更強,一些鄉村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其產業結構與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的一致性往往更高,二者呈現互為促進的良性態勢,進而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相反,有的地方脫離本地資源要素條件,盲目跟風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一味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到頭來往往“水土不服”,最終“曇花一現”。同時,有的地方盡管鄉土資源豐富,但深度挖掘不夠,資源利用方式上簡單模仿復制,片面追求產業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導致鄉村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
我國幅員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鄉村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等稟賦不同。發展鄉村產業,必須基于一方水土,做好“土特產”文章。面向新的市場需求,用好新的技術和營銷手段,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合理開發鄉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產業,著力培育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鄉村產業發展是效率與公平內在統一的發展,不能顧了產業升級一頭,忘了農民這一頭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這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必須首先明確回答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鄉村產業,一定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剝奪或者削弱農民的發展能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固然要以效率變革為導向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但根本導向還是要帶動農民就業增收,這是由我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和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為此,我們追求的鄉村產業振興必然是效率與公平內在統一的發展,這與西方農業現代化在價值目標上有所不同。
從實踐看,有的地方在鄉村產業升級過程中,由于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盡管鄉村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但用工越來越少,農戶參與程度越來越低,甚至違背農民意愿、犧牲農民利益推進鄉村產業升級,偏離了發展鄉村產業的初衷。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農民既是最廣泛的參與者,也是最有力的推動者,更應該是最主要的受益者。為此,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將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讓農民能夠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既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攬,也要防止“市場萬能論”
實踐表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關鍵要厘清政府和市場作用邊界,尋求二者的有效結合點和組合方式。農業的弱質性和公共品屬性為政府干預提供了必要性,對農業進行保護和支持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當前,我國鄉村產業已經超越農業范疇,農業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生產功能,政府直接干預鄉村產業發展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都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農村產業政策和干預模式需要隨之調整完善。
從實踐看,有的地方仍簡單沿用抓農業的方式來發展鄉村產業,或者以行政命令代替群眾意愿,大包大攬代替經營主體作決策,拍腦袋下指標、定任務,往往導致鄉村產業項目建設“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同時,有的地方在鄉村產業發展中走向“市場萬能論”,放任市場無序競爭,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素保障、利益分配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支持和干預,要么導致社會資本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而陷入發展困境,要么導致“富了老板、窮了老鄉”。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新定位,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厘清政府與市場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邊界。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平市場環境建設、利益分配關系調節等方面,要發揮好政府的積極作用;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充分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來源:《學習時報》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