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才糧倉模型就是先從企業做數字化轉型這件事作為出發點,對應到需要什么樣的人、需要哪些崗位能力的變化。
第一層:糧倉的頂端企業戰略轉型需要有數字思維管理者,面向C-level,既要有數字企業戰略、數字企業文化、數字競爭力,還要有企業的社會責任。這部分人是數字管理人才,主要負責戰略創新。
第二和第三層架構轉型主要分兩大部分,數字思維業務人才是其一,也是企業投入精力最大的部分。這些人做的還是原來的專業,營銷還是營銷,HR還是HR,但是他們需要提升數字化的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據思維。
此外,他們要能掌握數字工具使用技能,要有生態協同的意識,即從思想上和工具能力上都要進行培養。在他們原有的業務技能知識的基礎上,需要再提升糧倉模型中對應的三個能力,來支撐業務的創新。
業務架構是其二,強調的是設計業務的結構。把業務戰略解碼之后,再把企業內部業務橫向打通。橫向的業務打通,加上外部的生態互聯,這就是業務架構的設計目標。傳統企業常常把業務架構團隊列為技術角色。實際上這個角色的人員即便是技術出身,但只要做的事情是業務架構,那么定位就應該在業務側,而且是業務側最難找的復合型人才,這部分人在企業里需要花很長時間進行培養,屬于少而精的生產解決方案的人才。
業務人才具備了數字思維,就會帶來一些新的業務想法,那么如何變成一個可實現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業務架構人才去實現。有的企業很幸運,通過長時間的架構實踐培養出來好的業務架構人才,而有的企業則缺乏這樣的人才,盡管學習是必須的,但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通過培訓達到好的成效,最終要通過項目實踐,乃至引入通過咨詢顧問的方式來完成。
第四層是技術架構人才,我們一般說技術架構,包括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這幾方面合起來,統稱可以叫IT架構。他們是技術里頂尖的橫向復合型人才,橫跨多個技術領域,具有全局思維。這部分人也比較稀缺,具備的能力是靠培訓加實干,以及大量項目經驗的堆積才能形成的技術能力。
第五層是各種專項技術人才,這部分人才需要具備兩類能力:一種是軟件工程能力,知道開發體系怎么運轉,在企業里都是團隊作戰,通常說軟件工程,要么是包含需求、設計、開發、測試、部署、運維的傳統瀑布式開發,要么是敏捷開發迭代的模式,不過很多企業在引入敏捷后,逐步發展成混合模式了;工程能力之外才是專項技術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這兩部分疊加起來是專項技術人才需要持續學習提升的部分。
這五層構想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數字化人才糧倉模型的五層結構。它把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做的事融合在其中,結合課程體系,能夠隨時產生知識,讓整個教育培養是有邏輯、有目標的,而且業務和技術能力都可以動態調整,從而高效率地支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落地。
從人才比例上來講,如果是科技公司,技術團隊占到60%,甚至有可能到80%;但是傳統企業要轉型,技術人員大概占到20%就夠了,其余80%其實還是業務團隊。當今企業發展需要的軟件技術越來越多,管理者加上數字思維業務人才和業務架構師,共占到80%,技術人員總數逐步增加到20%,是有一定必要的,至于還要不要更高,就看企業自己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