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讓知識穿過你的身體”,就是對復雜進行“抽象提煉”! 抽象思維:幫助我們從大處著眼,對某種事物進行簡化表示或描述的過程,抽象讓我們關注要素,隱藏額外細節。2021年3月,國家正式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文,該文件詳細闡述了未來5到15年的國家發展愿景和措施,其中第五篇為專門的數字化章節,介紹了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和對數字化發展的各方面要求,以此文件為綱領,逐漸形成了國家的數字化轉型指導文件體系,該體系中的文件關系,本文總結如下:

“綱要”中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而“數字經濟”是重中之重,是迎接“新時代”、立足“新階段”、構建“新格局”、實現“高質量”增長的核心所在。關于數字經濟重要性的強調,多次出現在國家領導人講話和高級別的國家決策性會議上,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是對這一方向的又一次權威闡述。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數字經濟被解釋為“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以數據、網絡、應用為手段推動全要素數字化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方向之一,而新經濟的特征則是要體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能因為片面追求效率提升而失去了公平,對速度和質量要做好權衡。以這兩個指導文件為核心,加上更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政府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指導意見和作為新時代行為規范的法律法規的陸續頒布,從中央到地方的數字化藍圖是日漸清晰的,以這些藍圖為中心,資源和行動會更加聚焦,從而避免很多對資源和時間造成浪費的無益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講,統一規劃不是在限制創造,而是在努力進行“剪枝”。
基于《“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可以進一步將一些政策文件歸類為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兩大類政策,當然,政策往往覆蓋面較寬,不容易很嚴格地進行分類,本文的分類方式只是為了輔助對政策的理解,而且沒有參考文件出臺的時間順序,只是從文件的指導方向上進行的分類。從“數字產業化”方向上看,關于全國數據中心建設規劃的兩份文件作用很大,是“新基建”的重要指引,也指明了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的社會性,這些新時代的基礎設施是開放給社會使用的,是各類企業、組織實現數字化轉型、構建新型數據要素關系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本輪數字化轉型對所有企業而言,不能僅從企業自身出發去思考轉型策略的原因,有一些轉型條件需要也只能由國家去規劃,比如公共算力的提供、數據要素的流通機制等。對數字化轉型而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大數據產業是重要的賦能型行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是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少有的指標發展目標接近翻倍的行業(從2020年8.16萬億到2025年的14萬億,用簡單線性增長的方式估算,從2021年至2025年,該行業的累計產值接近55萬億),可見國家對此的預期。標準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由數據、網絡、應用串聯起來的經濟,沒有標準化的支持,互聯成本將是極高的,這一點在軟件行業當前的發展中表現尤其突出,高度定制化的軟件生產模式大大制約了全行業的效能提升,接口方面行業級標準的缺乏也大幅度提升了開放銀行等面向生態的技術模式的維護成本。人才是數字化轉型建設的關鍵,數字化轉型也是所有行業的從業者必須經歷的能力轉變。所以,標準化和全民數字素養的提升是數字化轉型的必備基礎,而這兩個政策既屬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既有超越行業的要求,也需要企業的積極行動。從“產業數字化”方向上看,國資委2020年9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較早提出了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指導要求,并明確提出了 “以企業架構為核心構建現代化IT治理體系”,“探索構建適應企業業務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新型IT架構模式”等數字化轉型方向。對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操具有明確指導要求的兩份文件也屬于“產業數字化”這個方向,也需要在對整個文件體系的理解下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