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文化”真正“哲學”起來,達到一種文化自覺,這應該成為文化哲學所努力的方向。一種全新的文化哲學形態的產生,必然是以揚棄傳統哲學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達到對人類現實生活實踐的通觀把握為前提的,尤其是要對現時代的人類文化創造活動有一個全面而辯證的理解。顯然,“哲學”與“文化”親緣的最深厚的根基,即在于人類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實踐要求。對人與人的文化世界關系之合理內涵的系統闡發,正是當代文化哲學的根本性任務。
從哲學發展的歷史看,人與世界的關系被規定和表現為各種具體的關系,諸如“天人關系”“心性關系”“思存關系”“主客關系”等,它們在哲學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成為人類通達智慧,“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要旨和哲學主題。然而,在現代哲學的發展中,人所面對的是日益豐富多變的文化價值世界,人類實踐的深化日益消解了主客體之間的對立關系,而把人的現實生活實踐、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文化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日益提升為哲學理解的主題。這種哲學視野是面對人的現實世界而對現代人類的一種精神關懷,因之是一種自覺關注一切人類文化成就的精神個體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此意義上說,文化哲學是在已有哲學形態及其價值觀念(乃至思維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類對智慧需求的時候應運而生的。誠如馬克思所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文化哲學的產生正是現實人類實踐的一種哲學表達,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文化哲學在其理論運思中,通過對傳統哲學形態,尤其是近代以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哲學思潮的辯證揚棄,通過對人類現實文化世界的深層體認,用更貼近時代精神的哲學形態去建構表達人與人的世界關系的豐富內涵,并以綜合性、多維性、整體性的哲學視野去表征現代人類理解的特征。
在這種文化哲學視野的導引下,可使我們對文化哲學的理解進入到這樣一個深層問題,即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縱橫交錯的坐標系中,文化是在何等意義上成為人類注目的中心問題,它又是在何種意義上扭轉了現代哲學的方向,并彰顯了我們的時代主題?
哲學立足于人的現實存在與發展而對文化的能動思考,為文化的現實發展與進步確定了價值目標。正是哲學對人的文化行為和活動方式的這種價值引導,才使人的行為真正擁有價值。而從另一面看,哲學通過將主體的創造性固定下來,整合規范到普遍文化形式之中,從而改善人的存在方式和能力,達于人性的優化。文化哲學的這種追求表明:一種文化要想成為自覺的文化而非隨意的文化,就必須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種哲學要想具有現實的力量而非虛幻的寄托,就必須進行文化的參與。而“文化”“哲學”的這種共同要求,正是文化哲學所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