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企業厲害?能夠點燃員工對所在企業未來的希望的企業厲害。一個人能看見未來的希望,他就不會特別關注眼前賺到的錢的多與少。你點燃不了員工對未來的希望,給員工多少錢他都會覺得少。人只有在希望面前才會淡化眼前的利益。
“做夢”的步驟
夢想為什么會經常變?因為做夢的時間太短。有的老板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今天就開始做事業,三天過后發現做錯了,第四天又改。夢想總變是不行的。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的時候,問馬云憑什么要讓他投資。馬云說自己只能告訴他一個理由:今天我是這個夢想,十年以后我還是這個夢想,我這輩子只有這個夢想,我這輩子就是要把這個夢想變成現實。孫正義后來同意投資了。馬云評價孫正義,說他是高手,孫正義評價馬云,說他也是高手。兩人可謂英雄惜英雄。
如果你是做投融資行業的,你會發現,投資一家公司往往不見得投資的是項目本身,而是投資給個人。項目不錯,人要是不對,這個項目也不行。當然,人都對的情況之下,項目不對,效率也會下降。人對了,再把事研究好,那就不同了。
企業如何把夢想變成現實,是有跡可循的。一般都是企業的經營者、做決策的領導者,或者企業的經營者團隊、做決策的領導者團隊的夢想,那做這個夢的步驟是什么?
分析行業趨勢
不管做什么,了解一個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是必須的。高手做事情一般都是乘勢而為,而不是逆勢而上。你要深入了解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走向,但不要一擁而上。
比如,你想做某個生意,問了十個人的意見,十個人都說可以做,那你得冷靜一下。但是你想做某個生意,問了十個人,十個人都不建議,那也不能做,即使能做成,成本也很大。那有人說了,都建議做也不行,都不建議做也不行,什么情況下才能做呢?
比如,你跟十個人說了你的想法,有兩三個人同意做,有六七個人不同意做,這生意一般是值得干的。前文說過,超前半步是“先驅”,超前一步是“先烈”,不是沒有道理的。
產業一般都會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呈一個循環,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一個概念。任何行業都會有這樣一個極重要的發展過程。你要進入某個行業,最好什么時候進入呢?在該行業整體往上走的時候進入。如果你進入的時候整個行業發展是往下走的,你發展的機會就很少了,不是沒有,也能發展,但是你得挺住,要挺到什么時候呢?等到整個行業跌到底部再往上發展的時候,你可以趕那一波發展。
原來的行業周期很長,現在由于社會發展加速,經濟發展步調加快,每一個循環都在縮短時間。所以行業發展得特別好的階段是很短的,但是特別壞的階段也不長,如果你頂得住,就會趕上下一波的上升階段。
尤其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行業發展的周期性變得更加不可預測??赡軆赡昵澳阌X得特別好的一件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研發出來,結果發現已經過時了。
所以現在就得琢磨,先分析行業趨勢,了解行業未來的發展形勢,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我曾經給一位化肥生產商做咨詢。我當時讓他一定要研究化肥行業的世界趨勢,而不是只關注國內,更不是只關注國內的農村市場。要有國際視野,看看哪個國家的化肥行業發展比較好,看看國際舞臺上哪個市場比較不錯。
有的時候別的國家的夕陽產業,國內可能還沒有興起。比如快捷酒店這個行業在西方國家很早就有了,但是在我們國家就出現得比較晚。所以,如果想當老板,見識是非常重要的,沒事的時候要多出去走走。
老板什么都可以缺,見識不能缺,要分析行業趨勢,要了解行業方向,最好能夠選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行業。雖然有曲折,但它始終是往上走的。
找專家
行業趨勢分析完了之后,接下來就要找專家。自己研究得不管多好,還是要咨詢專門研究該領域的人。比如,有很多大學教授,一直在研究國際趨勢、技術發展,等等。你可以找這些人做顧問,來指導企業的發展。
只要你尊重專家的學術思想,他就愿意說自己的看法。但是你也千萬記得,哪個專家跟你說的觀點都別全信。你可以多聽幾個專家的意見,綜合考慮。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畢竟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你找了八個專家,問他們同樣的問題,他們八個人說的有些觀點是重合的,重合的那部分就是正確的方向,或者是很關鍵的觀點。
找行家
專家是純粹研究事情的,行家是做事情的。前文說過,有能力=想明白+干到位。專家就是負責“想明白”的人,行家就是負責“干到位”的人。你想不明白,可以借助專家的大腦,然后尋找那些能干到位的行家。老板一定不要跟專家溝通完畢,就自己開始著手干。因為實驗室研究出來的東西和實際市場上要賣的產品之間還有一段距離。
我們投資過一家做外墻保溫材料的公司。老板是做技術出身的,他在專業方面非常自信。我們都被他說服了,開始投產,結果發現在實驗室各項指標都合格的產品,在規?;a的時候,指標變得不穩定了。
找行家,先看國內這個領域誰是干得最好的。找到國內領域做得最好的,你才知道你和他還有多大差距。找完國內的,還要放眼國際。
前文的化肥案例中,放眼望去,國內很多企業已經不是那位老板企業的對手了,接下來我建議他去以色列待幾個月,因為當時在化肥這個領域最厲害的是以色列的企業。他在那里待了四五個月,觀察這個國家的化肥企業到底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樣的技術,全部弄清楚之后,他回來照葫蘆畫瓢開始自己做。
當時以色列化肥的一個特色是,化肥外面穿了一層“衣服”,理念是化肥會呼吸:太陽一落山,化肥的“衣服”就慢慢脫了,養分出來;太陽升起來之后,溫度上來了,化肥重新把“衣服”穿上。作物一般都是晚上生長,它最需要肥料的時候,化肥會自動釋放養分。白天化肥把“衣服”穿上。這樣也不浪費。
這位老板把這種技術引進來,并且進行了創新,現在他的企業已經變成化肥這個行業的領頭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