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們拿到一本《小經濟學家》,這是經濟學院今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論文集。您組織了經濟系本科生今年的社會調查,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葉靜怡: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是我們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我很看重社會調查,很注重社會實踐所激發的思考。近幾年來,社會調查成為“發展經濟學”課程的一項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調查對象給學生提供了最真實、最典型的發展案例。通過調查一個現實的經濟主體或群體,平常身處“象牙塔”中、對社會缺乏實際了解的學子們將體會到經濟主體如何決策,經濟運行如何展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將得到拓寬,調查研究方法和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社會責任感將得到增強。據我了解,同學們都很歡迎這樣的教學安排。
去年,有位同學為暑期社會調查做總結時,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想法: “這個調查報告集,誕生于這個可能充滿變化和生機的時代,作為歷史的記錄,必然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經濟學人擁有其他社會學科所不具有的話語權,理應珍惜這個機會,從自己的眼界,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并詮釋這個社會制度變革時代的種種現象——這是責任和義務,愿這些報告,成為我們擔負自己責任的起點。”
記者:剛才那張調查表上,同學們贊揚您認真負責,嚴謹敏銳。在和您的學生交流時,他們也提到您每年都會調整教學內容,把一些很前沿的理論引入課堂,收獲挺大的。
葉靜怡:他們這么說我就滿足了。隨著國內和國際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我的講課力圖在介紹經典理論的同時,將經濟領域內的快速發展的變化,經濟學界的理論創新呈現給我的學生。我把自己在科研中的成果、心得體會拿到課堂上來和他們分享,并從他們的思考和反饋中獲取新的靈感,這個互動的過程是非常奇妙的。
記者:我去聽過您幾節課,雖然聽不大懂,尤其是經濟模型看不明白,可還是明顯感到課堂的氣氛挺活躍,您很注重課堂反饋與互動……
葉靜怡:我聽過在我們院兼職的錢穎一教授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姚洋教授的課,他們對經濟理論的介紹深入淺出,讓我很受啟發。經濟學大師都具有講故事的能力,有非常好的直覺,并非從理論到理論,從模型到模型。他們能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觀察,用嚴密的文字邏輯表達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他們能把文字表達和邏輯轉變為標準的經濟學語言和邏輯(經濟學模型和統計分析),從而來演繹自己的理解,使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建立在更為可靠、更為準確的基礎上。我不是經濟學大師,但我以經濟學大師為榜樣。期待著學生能從我的課堂上學懂一些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學分析工具和思維方法。課堂反饋與互動就是為了這個目標。
記者:上次聽課您和您的研究生就某些英文單詞的翻譯討論了很久,您在學術上挺嚴謹的……
葉靜怡:這種討論挺多的。比如有一次在課堂上,我們閱讀的英文文獻中出現了詞“vintage effect”,我不知道該如何翻譯更確切,和同學討論了半天。這是佷正常的現象。因為研究生課程要閱讀一些新近發表的論文,對其中的一些新名詞和概念需要反復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