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飛機。“十三五”期間我國進口了6000架大飛機,如果我國自己生產這些飛機,能帶動多大的經濟增長?一架飛機由600萬個零部件組成,其產業帶動效應可想而知。飛機制造強調產業鏈分工協作,中小企業一旦進入這個賽道,則意味著未來發展可期。目前商飛C919已完成試飛,將很快進入商業飛行階段。
(2)高鐵。高鐵也強調產業鏈的分工協作。中車集團高鐵底盤技術是不轉讓的,但很多零部件都委外生產,一臺高鐵機車零部件有40萬個左右,其產業鏈帶動效應明顯。
(3)數控機床。數控機床是“工業母機”,高精度零部件需要靠數控機床才能生產,而我國數控機床技術卻不過關,這意味著我們在這方面要有突破才能獲得市場份額。
(4)核電裝備制造。核電是未來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第三代、第四代核電技術都領先于世界,一些民營企業已參與其中。
(5)特高壓輸變電裝置。特高壓輸變電裝置能把電能送到5000千米以外,我國已采用該技術來改造中國電網,很多企業都對該裝置的制造做出了很大貢獻,這將帶來很大的需求。
(6)現代船舶——海洋裝備。我國下一步會大力推動海洋裝備的發展,這類裝備有大量中國企業參與其中,包括央企和大量中小企業。
上述六個方面都需要產業鏈分工協作,不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能吸納許多行業的制造業企業參與其中。我們判斷,這六個方面如果能全面啟動,將會給我國帶來每年約30萬億元的GDP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