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能源。新能源是非化石燃料,包括水能、生物能、地能、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七個形態。
(2)新材料。新材料很重要,因為許多產業的變革是材料引起的。
(3)生命生物工程。生命生物工程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包括生物種子、與生命有關的生物醫藥、生物學的大農業、生命科學的大醫療等。
(4)信息技術。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信息化、數字化,它有巨大的能量。
(5)節能環保。節能環保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人類在工業化、城市化中必然帶來的廢水、廢氣、固體垃圾以及生態環境修復的問題。二是生態環境問題,這需要靠節能環保技術和產業來解決。節能環保產業有巨大發展空間,如廢水處理設備,我國每年有幾萬億元的市場需求。我最近調研發現,我國對一般性生活廢水處理問題不大,而對化工、醫院廢水的處理則需要靠技術提升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才能解決。
(6)新能源汽車。我國與歐美國家在這方面選擇的方向是電動汽車,日本選擇的是氫能源汽車。中國電動汽車已站在世界前沿,保有量在世界排名第一,電池、電機、電控均不錯,如果電池技術可以再突破,使續航里程達到600千米?1000千米,且充電時間再壓縮一點,中國新能源汽車必然會代替傳統能源汽車。
(7)人工智能。未來的生產生活會大范圍走向人工智能化。一些消費類產品會擴大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范圍。例如,性能先進的掃地機不僅遇到樓梯口會自動退回來,而且自動找充電樁充電;美的由于推行智能制造,使得一臺空調的人工成本僅有10元。未來人工成本會越來越高,降成本就要推動智能制造。
(8)醫療健康設備。醫療健康設備是我國的短板,如CT、核磁共振、高質量助聽器等設備。助聽器做得最好的是荷蘭,一只助聽器能賣10萬元。騰訊前幾年進入醫藥制造業,成功打造了醫療影像平臺;最近,美的也在投資醫療健康設備。我們判斷,下一步在中國會出現大量的醫療健康設備進口替代產品。
上述八個賽道如能順利啟動,將會給我國帶來每年約50萬億元的GDP增量。這些賽道多數是我國的短板,提升空間很大,關鍵是我們在技術上要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