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革命開始,在人口和需求增長的持續牽引下,企業一直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怎樣更多更好地提供產品,怎樣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效率,由此開啟了企業管理時代。
自1911年科學管理理論誕生以來,管理經典層出不窮,但發展至今,管理的出發點始終都是讓人、機、物、料更好地匹配,目標始終都是提高效率。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在許多企業的生產組裝線上,仍能看到泰勒科學管理的景象。
其實,在科學管理誕生之前,管理就已經存在,但人們崇信“天賦才能”,覺得管理靠的是個人經驗。直至1911年泰勒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把科學引入管理實踐,使管理成了一門可供研究、傳授和復制的學問。
泰勒對車間生產和工人勞動狀況非常熟悉,他最早是工廠學徒工,后來做過工長、技師、總工程師等。當時美國正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勞資雙方動不動就鬧矛盾,資本家希望工人多干活,但工人多勞不多得,所以“磨洋工”等現象很嚴重。
泰勒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不要過分關注盈余分配,而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盈余,讓勞資雙方都受益。他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要靠科學方法,嚴謹的實驗和精密的計算可以充分發揮人、機、物、料的潛能,包括工作標準化、工時研究、勞動動作研究以及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等。
科學管理是一場革命。泰勒告訴我們,管理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最大限度的產出,這就是管理要達到的目的。
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對美國工業快速崛起乃至全球經濟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得整個20世紀制造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0倍之多,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時至今日,科學管理的許多效率措施仍在全球廣泛使用,可以說,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科學管理理論仍散發著光芒。
當然,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它的時代背景,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科學管理面臨的挑戰和自身的局限也比較突出。
工業革命初期的管理,主要是對人進行作業管理,像福特公司應用科學管理方法,裝配流水線生產效率提高了8倍。今天社會已步入智能化時代,在互聯網、大數據、無人機器等現代工具面前,科學管理那一套還管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科學管理是管理的地基,不會過時,它最大的貢獻在于把科學帶進生產管理中,使效率最大化研究成為可能。科學精神、理性主義是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的。像分工、標準化、定量化、科學測量、有效激勵、科學選拔等科學管理的內容,放在今天來看仍然非常重要。時代在進步,我們也要賦予科學管理新的生命力,用新的技術手段,創造新的管理模式和理性工具,不斷提高效率、簡化流程。
從科學管理自身看,它雖然解決了勞動效率問題,但把人當成了純粹的“經濟人”,當成了只會簡單重復枯燥勞動的機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行為科學學派開始關注人的因素,研究人的需求、行為動機、人際關系等,提出了“社會人”假設,此后幾十年里人本管理思想逐漸演進成熟,并為社會廣泛接受。
人本管理認為企業的一切要圍繞著人開展,人是企業的主體,做企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本管理彌補了科學管理的不足,但兩者又不是完全對立的,科學管理是基礎、人本管理是升華,我們應該兼收并蓄,讓兩種管理模式在企業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