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也有其不足。法家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過于強勢、過于冷酷、過于霸道、過于刻薄、過于自是、過于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這樣的人人際關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最后也一定是敗得一塌糊涂的。所以,還需要道家
道家與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說法家的特點在于一個“剛”字,那么道家的特點便是在一個“柔”字。道家的重要命題是“柔弱勝剛強”,是“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為人方正而不孤傲,有棱角而不傷人,率直而不肆無忌憚,有光芒而不刺眼。
在現實的管理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導模式: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剛性的領導者,其領導行為往往是強勢的、霸氣的、壓迫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敵對的、張揚的。柔性的領導者,其領導行為往往是謙遜的、溫和的、欣賞的、開放的、吸納的、包容的、合作的、低調的。
老子欣賞的顯然是第二種領導者。他曾經警告說:“強梁者不得其死。”盛氣凌人的領導者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樣的領導者,盡管可以迫使一些人在短期內服從自己,但時間長了,往往會帶來下屬的怨恨與離心離德,從而導致管理的失敗。在道家看來,“弱者道之用”,明智的領導者一定要學會“知其雄,守其雌”。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很強大、很成功,卻能夠保持很謙卑、很柔弱的心態。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更清醒地理解別人,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包容,從而更好地匯集眾人之力為我所用。用老子的話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夠為百川河流所匯注而成為王者,就是因為它善于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美國學者吉姆·柯林斯曾經提出過一個“第五級經理人”的概念。他把管理人從低向高分成5 級。在多數人的感知中,組織的一把手應該是外向、霸氣、魅力十足的明星人物,然而柯林斯的結論是:最偉大的領導者,往往是安靜的、謙遜的、低調的、平和的、不惹眼的、不自以為是的。為什么會這樣?
這其中的原因,老子早就講得非常明白:“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固執己見,反而能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清楚;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名;不妄自尊自大,反而能成為天下的領導者。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也說:“相對于你需要知道的東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東西或許是有限的,承認這一點是明智的。”偉大的領導者一定是謙卑的、虛心的,所以能夠從個人的逞強和剛愎自用中走出來,以柔軟平和的心態展開自己的領導行為
如果說儒家給人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給人以現實的眼光,那么道家就給人以成熟的心態。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包容,是一種耐煩,是一種從容,是一種恬淡,是一種靈活,是一種彈性,是一種圓融,是一種更高的人生智慧
好的領導者,既有儒家的理想與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與現實,同時還有道家的成熟與靈活。這三者從不同的角度構成了中國領導力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