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林認為,“考核必須要有一個流程,如果說你是一個地區長官,有兩張單子走到你這里,一張應是報告,另一張則應是備案。如果說沒有這個流程,越過你這一關了,上級部門或領導肯定找你問這是怎么一回事,作為一個地區長官,你還不能說不知道,但是你確實不知道,那怎么辦?”
許玉林曾經和一個合資企業里的員工談論老總的問題,這位員工則告訴許玉林只有某某兩個人是他的老總,其工作主要向他們兩個負責,除了他們兩個人,誰也沒有權力對其工作進行評價。許玉林指出,“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誰決定給這位員工漲工資,誰才是他真正的老總。因此,考核一定要和薪酬聯系在一起。老外們的考核標準其實特別簡單,年初定指標,年底考核,根據考核的結果,然后給員工核發具體的工資。”
另外,許玉林指出,很多企業搞過的末位淘汰制,就是考核結果的強制分配。一次考試或者考核的結果出來以后,分數本身是一點意義都沒有。西方人是思辨的,他們比較人員用了比較的方法。如果說,今天考試,你的分數是38分,在班級里排在第一檔,而這樣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10%,那么,你就是A,叫優秀;如果處在第二檔,人數占全班人數的20%,這就是B,叫良好;如果處于第三檔,且人數占全班人數的40%,那么這就是C,叫稱職。西方人搞考核是以C為標準的,而我們中國人搞考核則是以A為標準的。如果說一個司機他的工作是車輛的保養,打掃衛生,安全行駛,如果這些他都做到了,他能夠得多少分?肯定是A。但這只意味著稱職而不是優秀。我們考核的標準出了問題。第三種人數占20%,則是D,最后一個10%是E叫不稱職,這就是考核標準的強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