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王鏻 | ![]() |
課時安排: | 2天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以老子使中華文化增加了維度、廣度、深度體會治理團隊的維度、廣度和深度; 細節體察道德經的利他智慧,理解利他是經營的原點,也是做人的根本; 無為而治”本是為政之道,企業管理者該如何做,才能實現“無為而治”? 如何運用道德經智慧讓團隊管理能進能退、能屈能伸、能處順境,也能處逆境;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2-11-20 13:20 |
課程背景
體道,悟道,修道,團隊管理者要會通中外,古今相濟,道法自然,做好團隊經營;
有用無用,有為無為,大道至簡;學習管理,領悟管理,享受管理;
悟天道,知人道,明經管理之道 ,濃縮《道德經》精髓,提升管理修為;
學習老子“無為”實際是“為”的大智慧,其對人類、人生、社會有深之關切!
以老子使中華文化增加了維度、廣度、深度體會治理團隊的維度、廣度和深度;
細節體察道德經的利他智慧,理解利他是經營的原點,也是做人的根本;
“無為而治”本是為政之道,企業管理者該如何做,才能實現“無為而治”?
如何運用道德經智慧讓團隊管理能進能退、能屈能伸、能處順境,也能處逆境;
課程對象 全體管理者/主管/經理
課程形式 實戰講授/互動問答/案例分析/現場討論/模擬訓練
課程時間 2天(每天6個課時)(時間分配:實戰講授60%,實戰訓練20%,調整糾偏20%)
課程綱要
第一部分:從道德經中認識中國式管理
一. 認識傳統國學中的管理
解析:經營與管理
中國式團隊管理的解析與理解
二.國學指導下的管理者的定位與認知
1. 我是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我的價值---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管理人員在企業中的作用---為無為,則無不治
4. 高層=領導者,中層=管理者,基層=執行者,三者之間的銜接處理
小組討論:如何精準的做好管理定位
第二部分:道德經中的“三寶”在團隊建設中的應用
1、法寶之一:慈---慈,故能勇;
2、法寶之二:儉---儉,故能廣;
3、法寶之三: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4、三寶的在管理中的啟示與啟發
第三部分: 道德經中老子的核心思想在團隊管理中的運用之妙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功遂身退,天之道
3、思利他: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4、物極必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5、無為而治: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第四部分: 道德經智慧與管理人員的領導力修為
1、從老子道統智慧領悟現代企業之領導力標準
2、用心、心智模式與領導力成就
3、低之德與人格、品性修為的領導力成長
4、言、行的智慧與領導力成就
5、何謂守中,與領導力智慧有什么必然關系嗎?
案倒分析:疫情期間,如何規劃合理利用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第五部分: 道德經中管理者安人之道的智慧
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推崇上級,這樣下屬就會很本分;
2、“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要去刺激別人的野心,不然你很難控制;
3、“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作為一個高明的管理者,
對員工不要給他太多的想法,讓他們安心本質工作,不斷地幫助他們提搞自己的本職技能;
4、“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整個管理就是讓員工
安分守己。表面上好像沒啥作為,其實這才是治理的本質;
第六部分:道德經智慧指導管理者的團隊配置與團隊建設
一、道德經智慧與如何識人用人
1、為什么說團隊管理與建設的基礎首在識人?
2、管理者應如何智慧性地建立自身的人才標準?
3、識人用人,何謂道,何謂德?識人究竟要識人的什么?
4、為什么說真修道德者必會成就大學問?
5、如何管理人心?用人才究竟是用人的什么?
二、道德經與團隊管理人員日常管理中的運用之道
1、無中生有的管理創新之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知人自知的人才管理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不爭善勝的辯證管理之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無私包容的管理境界之道:“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