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李成宇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通過借勢政府支持,全面開展農區和城區的客戶深耕,全面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自身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3-09-08 14:58 |
項目背景:
黨建工作作各級政府和銀行的重要工作,尤其黨中央提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引領后,如何避免黨建和金融業務發展兩張皮,如何在黨建的統領下更好地發展金融業務成為新的課題。為踐行國家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理念,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建立城鄉全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切實增強全體員工的營銷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好的適應新形勢下縣域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很多中小銀行開始推行城區金融網格和農區整村授信工作。通過借勢政府支持,全面開展農區和城區的客戶深耕,全面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自身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培訓時間:1天
培訓對象:商業銀行中高層管理者、支行長
培訓大綱:
一、黨建+金融的大背景
1、黨建的定義和指導思想
2、黨建在新時代的意義
3、黨建對金融企業的內部意義
4、黨建和金融業務的脫節問題
二、黨建共創 金融普惠模式頂層設計
1、建立以地方黨委政府主導的工作推動機制
2、實行地方黨建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
3、實現政務數據信息對普惠金融開放
4、雙基共建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5、搭建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金融融入各類場景。
三、黨建共創在黨委層面的落地
1、銀行行與鄉鎮(街道)政府簽訂合作協議。
2、共同建立縣、鄉鎮(街道)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項目清單,銀行優先提供金融支持。
3、鄉鎮(街道)在黨委成員中明確一名金融組織員,我行黨委明確由分管信貸業務班子成員,負責工作對接和協調共建工作和項目資金落實。
4、全行年內選派1-2名高管人員到鄉鎮(街道)兼職掛職或跟班學習。
5、雙方堅持黨建統領,立足各自實際和特點,進一步深化政銀合作,推動雙方在“組織共建、經濟共振、信用共樹、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志愿共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建立鄉鎮村(社區)兩級的全面深度合作關系。
四、黨建共創在支部層面的落地
1、支行黨支部與轄內行政村(社區)成立聯合支部或共建活動小組,簽訂合作共建協議。
2、每半年與結對黨支部開展一次聯席支委會,共同學習分享黨建工作信息。
3、開共享社會信息資源,為三農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4、村委中明確一名金融協理員,協助開展金融普惠工作。共建雙方梳理建立行政村(社區)扶貧、種養產業項目清單,組建信息采集小組,信用評議小組,為普惠金融工作落地提供組織基礎。
5、由各鄉鎮(街道)選聘一批銀行優秀支行行長、客戶經理擔任“金融村官”,派駐到共建村(社區)掛職村(社區)主任助理。
6、雙方堅持黨建統領,立足各自實際和特點,進一步深化政銀合作,推動雙方在“組織聯合、信用聯創、經濟聯動、資源聯用、志愿服務、隊伍聯抓”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五、黨建共創在全員營銷方面的落地
1、黨員包村模式
2、全員營銷模式
3、社區志愿者模式
六、黨建共創,助力鄉村振興-整村授信
1、在試點村開展系統的整村授信工作,為符合條件的農戶進行授信,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2、各鄉鎮(街道)明確本銀行為轄內“鄉村振興”主辦銀行
3、制作外出創業人員金融服務手冊
4、村委制定一名配合銀行開展金融工作的金融協理員(聯絡員)
5、黨員志愿者公益行動模式
6、銀行組織一批培訓師和金融知識宣講員
七、黨建共創-主推城區網格開發9個一標準
1、一塊宣傳公示牌和宣傳欄
2、一個黨建共創金融服務小組
3、一套走訪服務流程
4、一份客戶信息收集表
5、一套金融服務手冊(宣傳資料)
6、一張普惠金融聯系牌
7、建立一套微信聯絡機制
8、打造一批普惠金融示范戶
9、簽訂一份黨建共創協議
八、黨建共創模式的未來創新探索
1、黨建共創中存貸款的聯動營銷
2、黨建共創與信用體系建設
3、政府數據共享模式探索
4、企業開展共建活動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