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阮曉東 | ![]() |
課時安排: | 1-2天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向往的“1小時生活圈”漸行漸近。今年8月份,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描繪了“軌道上的大灣區”的最新藍圖,大灣區近期將實施13個總里程約775公里的城際鐵路項目、5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達4741億元。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3-10-17 15:36 |
1、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區域戰略的背景分析
1)廣深毗鄰港澳的協同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2)跨制度經濟商貿科技文化合作面臨重重阻礙
3)提升國家對港澳地區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
4)香港與大陸的產業金融創新合作需要新的路徑
2、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定位
1)大國標配:比肩紐約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
2)絲路經濟帶:匹配“一帶一路”建設信息與交通樞紐
3)改革先行區:中國經濟轉型創新橋頭堡
4)城市群建設:亞太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中心
3、宏觀戰略導向的粵港澳合作3.0時代
1)灣區經濟“去中心化” 孕育“中國硅谷”
2)城市間的競爭到城市群之間的分工與開放合作
3)接力珠三角成為華南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4)建設國際資本與創新母港對接中國亞太戰略
4、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
1)經濟開放性強:交通樞紐利于國際貿易與外來投資
2)包容移民文化:吸引大量外來人口保證經濟發展動力
3)要素高度集聚:匯集人才資源信息催生創新成果
4)區域協同依存:產業轉移承接及產業外溢效應明顯
5、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1)背靠廣闊腹地:周邊承接產業轉移擁有持續的發展動能
2)沿海開放創新:新的產業衍生與集聚保證創新驅動轉型
3)城市集聚發展:核心與邊緣城市的區塊分割向城市群轉型
4)利用港口海運:打造面向世界的海洋經濟空間新格局
6、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投資新機遇
1)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完善連接港澳與內地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港口航運中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
3)城市改造與產業集聚:向綠色、宜居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
4)新興產業合作升級:以港深為中心進行更廣泛知識產權貿易和科技投資
7、“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經濟新高地的城市定位
1)香港:金融中心、國際化人才、國際法律會計準則以及營商環境輸出地
2)澳門:亞太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葡語國家合作服務平臺
3)深圳:改革創新的“發動機”,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核心城市
4)廣州:制造業、科研、文化的樞紐型城市,人才“智庫”和搖籃
5)其他城市:具備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和包容文化氛圍的宜居宜業城市
8、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區域經濟政策展望
1)三地跨制度合作:國家規劃下的三地要素資源的精確對接
2)放寬自貿區準入限制:推動港澳企業赴內地進行投資經營
3)金融市場創新:香港大陸互發人民幣債券確立南中國資產管理中心
4)資本市場合作:全球融合的華人資本市場擴大人民幣雙向流通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