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劉通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金融指的是在經濟生活中,銀行、證券或保險業者專門從市場主體處去籌得資金,然后再借貸給其它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金融主體通過金融工具把資金流向稀缺的地方,整個過程無非是對貨幣進行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3-12-04 15:42 |
課程背景: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本講座關注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調整,結合成渝地區十四五規劃及“兩會”精神,全面解讀最新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現狀,從經濟結構、發展模式、政府政策,以及內外部市場環境等多個視角,明確成渝經濟圈現存的問題,基于現代經濟學理論及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結合現實熱點問題及社會需求,分析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以國際化的視角、獨特的觀點,以及深入淺出的講解,解析當下,展望未來。
講座圍繞金融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以我國經濟發展整體布局為基礎,結合成渝經濟圈的特殊性,分別針對結構調整、政策布局、社會民生、外資外貿、區域增長、創新發展六個核心問題,展開全面深入地分析比較。各部分內容自成體系,六大部分內容總體構成成渝經濟圈的全像。精準有效地為金融部門、企業、投資家等不同經濟主體,分析形勢、合理決策提供專業化指導和幫助。
課程大綱:
一、結構調整:金融業的新發展格局
內容簡介: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實現雙城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明確問題、總結經驗,并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中預測未來產業調整的方向,尋求新的機遇和增長點。
1. 結構性調整與供給側改革
2. 新常態下的“換擋超車”
3. 國際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經驗和教訓
4. 成渝地區產業發展及定位
5. 雙城經濟圈朝陽產業
二、政策布局: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
內容簡介:現代經濟體制不但確立了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職能。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因此,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兩會”精神深入理解政策導向或成為經濟各部門“四兩撥千斤”的法寶。
1.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 “十四五規劃”解讀未來雙城經濟
3. 未來的八大政策導向
4. 政策“紅利”與政策風險
5. 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
三、社會民生:“未富先老”的中國經濟
內容簡介:“短期看市場、中期看政策、長期看人口”是解讀中國經濟的秘訣。人口因素是所有社會經濟現象和問題的本質。越來越嚴峻的人口問題,即是當下中國經濟的“危”,也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機”。
1. 中國的人口結構與“人口紅利”
2. 生不起、養不起的中國小孩
3. 城市化與少子高齡化
4. 生老病死的困境與出路
5. “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發展布局
四、外資外貿:大循環、小循環和雙循環
內容簡介:當下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四面楚歌”,中美貿易戰、中歐經貿關系也日趨緊張,“中國威脅論” 、“去中國化”的思潮像新冠疫情一樣在全球蔓延。在此背景下, “國內大循環、國際小循環”的全球化政策調整究竟因為什么,對于雙城經濟圈發展又意味著什么?
1. 為什么我們被世界“討厭”
2. “十四五”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3. “國內大循環”的主體格局
4. 迫不得已的“國際小循環”
5. 雙城經濟圈與雙循環的關系及對策
五、區域增長:如何把握“極化經濟”的大趨勢
內容簡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沿海先富、西部大開發等不同階段。而今,中國經濟產業的空間布局已開始逐漸擺脫區域的傳統界限,發揮人、財、物等要素的空間集聚效應,煥發出“極化”發展的新動力。
1. 中國的城市化與經濟增長極
2. 發達國家的“極化”現象
3. “極化經濟”的正負效應
4. 成渝地區經濟發展結構特征
5. 區域壁壘與經濟一體化
六、創新發展: “互聯網+”、“大數據”革命
內容簡介: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推成出新”。新技術、新概念雖然能催生新產業、新需求,但也會對傳統產業產生影響。因此,客觀理性地分析理解新生事物,尋求平衡,才能實現健康持續地發展。
1.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2. 誰是“大數據”的受益者
3. “線上”、“線下”能和諧共生嗎?
4. 金融業的新發展方向
5. 成渝特色的“創新”之路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