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徐巍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核心機構,承擔著儲蓄、貸款、匯兌等核心業務。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方式,為個人和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滿足其資金需求。同時,銀行還承擔著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職責。在現代社會中,銀行已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保障了個人和企業的經濟安全。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4-01-24 12:47 |
作者: 徐巍
單位、部門及職務:銀保監會內審工作組副組長,人行鄭州培訓中心反洗錢講師
課程目標:
1、了解后疫情時代反洗錢工作的再升級和再轉型;
2、掌握基于《犯罪心理學》的反洗錢調查方法論以及反洗錢人員的自我保護;
3、完整的銀行反洗錢檢查案例(從方案到報告,從整改到問責);
4、幫助一線反洗錢人員提升風險意識和思維水平(思維決定方法論)。
四大亮點:
1、基于風險導向的反洗錢方法論,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反洗錢線索
2、應對反洗錢檢查的策略(反洗錢的六種思維和望聞問切工作法)
3、從監管視角看反洗錢風險點
4、培訓與考試相結合,現場培訓現場考試(人行2020題庫)
三大教學優勢
1、直接給方法,學完就能用。不搞理論假設,只講實用辦法,用身邊的案例讓大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人性為切入點,不但告訴你實質重于形式的底層思維,有什么陷阱,還會告訴你正確的做法。
2、課件免費,沒有套路。課程和案例都是自己開發的,將原始版PPT發給有需要的學員,是為了將自己的理念推廣給更多人,讓同行者少走彎路,是達則兼濟。
3、以整體安全感為反洗錢基本預設。不教條不僵化,不綁架領導,不販賣焦慮,給領導安全感而非索取安全感。理解風險邊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動作,教會你不立危墻、知而慎行。
第一部分:從了解風險到規則的頂層設計
一、銀行一線人員面對的反洗錢風險
1、風險是一不確定性
案例:死于車禍的錦鯉
2、沒有風險是最大的風險
案例:某銀行一分錢轉賬導致1600萬損失案(銀聯內部案例)
3、反洗錢的伴隨式風控策略
案例:2020年度中國銀保監會償二代風險管控理論創新
4、從反洗錢宣傳到制度的頂層設計
案例:反洗錢宣傳自身包含的內控風險點
二、中國反洗錢態勢與發展
1、洗錢犯罪的來源
美國憲法第18修正案的歷史影響
2、金融行業面臨的洗錢犯罪形勢
國內反洗錢自1997年設立洗錢罪以來的發展和三次變化
3、中國反洗錢上游犯罪
案例:重慶巫山縣中國第一起反洗錢案件
案例:某銀行職員協助其家人轉移貪污受賄贓款案
4、反洗錢法修訂背景
強調風險為本的反洗錢監管
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定義為違法行為
5、最新制度升級:風險為本下的客戶盡職調查
對客戶的五點定義
背景調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2020年度央行反洗錢處罰解讀
1、從歷年處罰看金融行業反洗錢監管態勢
案例:從罰單看監管的六保六穩
案例:池子手撕中信銀行案暴露的內控缺陷
2、2020反洗錢罰單情況解讀
案例:某農商行違反《反洗錢法》涉刑典型案例
3、銀監會《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的反洗錢部分
案例:成都浦發行百億貸款案包含的反洗錢風險
4、銀行職工職業道德及防范洗錢風險的履職能力
案例:某信用社泄露紀檢調查信息對抗組織檢查案
四、一線反洗錢人員能力建設(思維決定方法論)
1、反洗錢人員的六種思維
人行鄭州培訓中心反洗錢頭腦風暴(以案例的形式提升一線反洗錢人員的思維能力,跳出反洗錢看反洗錢)
2、溝通能力
溝通的實質不是證明自己正確
說對方想聽的,聽對方想說的
從同理心到親和力
3、一線反洗錢人員的心理建設及自我保護
關注自己的嘴(從馬云的反對到巴塞爾協議)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抬杠、不偏執、不綁架)
管好身邊的人(堡壘總是從內部崩潰)
4、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反洗錢線索
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從線索到證據的精準定位
基于框架思維解決問題
開戶環節盡職調查的輔助工具和方法論
第二部分:關于斷卡行動和規則武器化
一、解讀斷卡行動2021
1、管好您的兩張卡:電話卡、銀行卡
2、管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加強單位支付賬戶開戶審核
--開展存量單位支付賬戶核實
3、正確識別重點人和重災區
重點人:開卡團伙、帶隊團伙、收卡團伙、販卡團伙
重災區:“涉案”兩卡較多的開辦地、戶籍地,“涉案”兩卡的中轉地
4、在規定的邊界完成規定的動作
完善支付賬戶密碼安全管理
健全單位客戶風險管理
優化個人銀行賬戶變更和撤銷服務
建立合法開立和使用賬戶承諾機制
5、基于大數據的規則武器化
精準的的風險畫像
銀保監課題:區塊鏈技術在可疑交易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黑名單及灰名單制度
用好案例背后的價值
從央行反洗錢典型案例看客戶洗錢風險評級
二、銀行結算賬戶反洗錢風險管控
1、開立個人銀行賬戶的風險點及防控措施
(1)《身份證法》(第四號主席令)關鍵點解讀
(2)基于公安視角的自然人客戶身份證審核
(3)針對假冒名開戶情形如何防范風險
(4)對未成年人開戶如何防范風險
(5)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開戶如何防范風險
2、何進行實地調查識別空殼企業
一人名下多家企業
一人名下多個銀行對公賬戶
一個地址注冊多個執照
無戶口、無居住證、無社保的三無人員
首次開戶的企業法人代表年紀偏大或偏小
身份證地址為異地的偏遠農村、手機號為異地
三、反洗錢調查的望聞問切工作法
“望”:現場查看。進現場、摸實情,看制度、試系統,盯業務、觀流程
案例:
“聞”:聽取意見。聽取意見,采取座談、問卷、電話詢問等多種形式多角度的聽取
案例:
“問”:調查研究。關注工作重視程度、履職意識、體制建設和業務水平存在的不足
案例
“切”:分析指導。分析機構高管及工作人員主觀努力、工作態度、法律意識,也分析外部實際條件,從客觀條件與主觀努力的程度上綜合研判
案例:
四、反洗錢欺詐的應對策略
1、電信網絡欺詐手段呈現的形式
2、關于反洗錢欺詐的633原則
(1) “六不”: 不輕信、不匯款、不透漏、不掃碼、不點擊鏈接、不接聽轉接電話
(2)“三問”: 主動問警察、主動問銀行、主動問當事人
(3)“三快”原則
3、關于出租、出借、出售和買賣賬戶的案例分析
法律責任:銀保監會法規部口徑
案例1:出租出借收款碼被用于為賭博網站收款被處罰
案例2:個人通過地下錢莊轉移資金到境外參賭
案例3:犯罪團伙向境外賭博網站轉賣銀行卡和賬戶
案例4:犯罪分子將POS機移到境外為賭場套現
第三部分: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
一、了解“你的客戶”應遵循的原則
案例:反洗錢保密
二、了解“你的客戶身份”
三、了解“你的客戶業務”
四、了解“你的客戶單據”
五、妥善保存客戶身份資料與交易記錄
六、持續了解“你的客戶”
第四部分:大額及可疑交易
一、大額交易特征
二、可疑交易特征
三、可疑交易識別方法
系統自動識別
系統篩選+人工識別
人工識別
四、可疑交易的識別手段
客戶身份異常
客戶行為異常
資金交易異常
案例分析——————可疑交易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可疑交易案例分析二
案例分析——————可疑交易案例分析三
五、案例實操:如何撰寫重大可疑交易報告
交易主體的基本情況
可疑交易情況描述
資金交易特征分析
洗錢風險分析
綜合判斷
后續如何采取措施
第五部分:如何配合人行反洗錢現場檢查
一、完成規定動作
1、正確認識金融機構反洗錢協查的意義
2、履行反洗錢義務:協助實施臨時凍結措施
3、了解人行調查核實可疑交易的前提
1)金融機構予以配合提供有關文件和資料的三種情況
2)人行開展調查的正規手續
3)人行開展調查的權限
4)處理結果
二、按照人行的要求要求自己
1、知彼知己,知曉反洗錢非現場監管
1)非現場監管的流程
2)非現場監管信息的分析評估方式
3)金融機構配合非現場監管的措施
2、反洗錢現場監管的主要內容
1)現場調查條件
2)現場監管的主要內容
3、反洗錢現場監管檢查重點
1)客戶身份識別(三大重點環節)
2)客戶風險分類
3)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
4)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
三、關于配合人行檢查的幾點心得
1、堅持用正確的認知武裝自己
案例:足夠的敬畏和尊重(某單位不正確對等接待原則)
2、堅持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情
案例:迎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
案例:反洗錢人員的銳度、鈍感和悟性
3、堅持奧卡姆剃刀原則
案例:某單位以竊聽手段對抗檢查案
四、有權查詢、凍結、扣劃的機關列表
1、國家機器
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部門、監獄、走私犯罪偵查機關
2、權力機構
稅務機關、海關、監察及審計機關(含軍隊監察機關)
3、金融監管單位
銀保監會、證監會、期貨監督管理機構、外匯管理機關
4、其他單位
市場監督管理機關、價格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反洗錢行政主管部門
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公證機構、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