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李令秀 |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因違反法律規定、法律環境變動或無法執行合同等因素,導致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這些風險可能源于合同違約、知識產權侵犯、勞動糾紛、稅務問題、環境法規遵循不力等多個方面。法律風險不僅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還可能損害企業的聲譽和信譽,甚至可能導致企業面臨法律訴訟和行政處罰。因此,企業需加強法律風險管理,確保合規經營,降低法律風險。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4-05-21 13:19 |
【課程背景】
商業秘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是企業的“心臟”,也是企業的智慧財產。近年隨著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跳槽員工帶走商業秘密、骨干人員另立門戶、內部職員外賣商業秘密、競爭對手不擇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的案件大量涌現,侵犯商業秘密案件會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商業秘密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如何保護商業秘密和采取怎樣的合法有效保護措施避免企業重創?越來越多企業家認識到保護商業秘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護商業秘密,既是每一位企業家的職責,也是每一位員工的義務。
【授課時長】
可根據企業需求選擇內容和案例,定制一天或兩天課程。
【課程收益】
通過案例對我國企業商業秘密現狀、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如何保護商業秘密、違反商業秘密和竟業限制如何處罰等四大板塊。具體通過商業秘密的概念、范圍、構成要件、法律風險防控及保密措施的實施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企業保護商業秘密的意識,簽訂保密協議,規范勞動用工制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為企業家和員工敲響了保護商業秘密的警鐘。合理規避法律風險,避免企業訴累和遭受重大損失,也避免員工因一時貪念走上犯罪道路。
【授課對象】
企業股東、高管、技術人員等負責人或相關崗位工作人員。
【課程特色】
1、其他老師無法比擬的專業優勢:李老師系資深專業律師,法律功底深厚、辦案實踐經驗豐富,法律培訓針對性、實操性強,內容均為辦案實例,來自日常生活,以案說法,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
2、其他律師無法比擬的講課技能和風格:李老師對課件及案例進行精心設計,邏輯嚴密,構思巧妙,把法律知識融入到生活社會現象;講課風格生動風趣, 寓教于樂;講解法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學員聽得懂、愿意聽;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影音、互動等方式,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參與互動、現場理解感悟, 課堂氣氛輕松活潑,擺脫了純講理論的刻板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正向激勵的培訓流程體系:李老師深諳培訓流程和激勵之道,能夠與單位培訓主管人員配合,從培訓環境設施、組織管理、正向激勵、團隊精神、榮譽表彰等方面創新模式,提高學員學習積極性和榮耀感,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前言】案例:老干媽泄密事件
1、對企業的影響:經濟受損,企業重創。
2、對泄密員工的影響:刑事犯罪、經濟賠償、事業前途、名聲掃地、家人影響。
(1) 保護商業秘密勢在必行—企業
(2) 機遇與風險并存—員工
1、侵犯商業秘密案件頻發的六大原因.
2、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八大誤區
3、保護企業商業秘密是每位員工的職責
(一)商業秘密概念及認定
1、商業秘密概念
2、商業秘密特征:
(1) 不為公眾所知悉
(2) 必須具備獨特性或新穎性
(3) 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
(4) 采取了保密措施
3、具體表現為:三性、兩信息
(1) 秘密性:概念,秘密性喪失。
(2) 價值性:定義與作用
(3) 保密措施:
A、保密措施定義及如何采取保密措施B、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規定
(4) 商業秘密種類
4、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方式
(1) 違法的四種行為方式:
(2) 合法的六種行為方式
5、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
1、商業秘密六大風險
2、企業如何應對?
1、公司保密體系包括:公司規章制度、保密資料范圍、保密資料密級設定、保密措施、保密場所、保密協議、保密費、責任的追究等完整的體系。
2、企業商業秘密的保戶
(1) 企業商業秘密的歸屬
(2) 企業對員工的商業秘密十項管理措施
(3) 商業秘密的保密義務期限
(四)員工跳槽與企業商業秘密管理
(1) 防止核心人員跳槽后帶走商業秘密的的措施
(2) 企業科技人員跳槽的管理措施
(3) 員工離職對原單位商業秘密保護措施
(1) 刑事保護:造成損害要求侵權者負刑事責任并承擔最高可判賠償民事賠償責任。
(2) 民事責任: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做出禁令。
(3) 行政責任:向工商行政部門請求保護,對侵權責任單位和個人行政處罰。
(1) 《刑法》“侵犯商業秘密罪”
(2) 《反不正當競爭法》“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3) 、《合同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者的保密義務”
1、企業對外商業秘密管理的措施
2、企業對外交流中避免商業秘密的泄漏
3、公司合并中避免商業秘密泄漏
4、企業如何保管商業秘密資料
5、《商業秘密保密協議》與《盡職調查保密協議》
6、商業秘密保護與專利保護分析
7、商業秘密的授權使用
1、權利人的行為導致商業秘密公開
2、第三人行為導致商業秘密公開
3、企業商業秘密主要泄漏途徑
4、善意取得商業秘密的法律效力
5、商業秘密公開的法律后果
6、商業秘密泄漏后的救濟方法
(一)商業秘密保護條款與法律風險:
1、風險:
(1) 商業秘密缺乏保護措施
(2) 導致不被認定為商業秘密被保護
(3) 保密條款不完整的法律風險、
(4) 保密條款簽訂范圍過廣的法律風險。
2、企業實務操作:
(1) 建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
(2) 與員工簽訂職務成果條款、
(3) 在對外交往中的合同保密約定、
(4) 在勞動合同中設定員工保密條款、
(5) 設置脫密期約定。
(1) 竟業限制的主體:高管、技術研發人員、高級營銷人員、重要管理崗位人員、秘書
(2) 竟業限制的客體:合法商業利益、其他可保護利益
(3) 不屬于竟業限制的情形
(4) 竟業限制的地域和范圍
(5) 竟業限制的期限及補償數額
(6) 焦點問題:
A、未約定補償金的竟業限制協議以及未支付補償費用的竟業限制條款是否有拘束力?
B、竟業限制期限超過法定期限是否有法律效力? C、勞動者違反竟業約定,用人單位能否起訴?
D、竟業限制對任職期間的勞動者是否有法律約束力?
1、二者的不同點:
(1) 性質不同
(2) 內容不同
(3) 類型不同
(4) 經濟補償不同
(5) 期限不同
(6) 未支付費用的后果不同
(7) 違反協議的責任不同等
2、二者關系:
(1) 保密義務是竟業限制的基礎
(2) 竟業限制是保密義務的延伸。竟業限制協議,保護商業秘密防患于未然。
(3) 竟業限制協議對保護商業秘密有啟動快、取證容易、勝訴率高等特點。
3、焦點問題:
(1)、沒有商業秘密,能否也得竟業限制?
(2) 、有竟業限制的約定,是否視為采取保密措施?
(3) 、有商業秘密,沒有竟業限制約定,能否實現有竟業限制的目的? (4)、侵犯商業秘密責任和竟業限制違約責任能否竟合?
( 5)、明知或應知竟業限制義務,雇傭員工是否是不正當競爭? (6)、互相約定不招募對方的離職員工是否可行?
1、侵犯商業秘密的主要行為模式
2、反向工程與商業秘密侵權
3、商業秘密法律訴訟若干問題
4、商業秘密審理中保密措施
5、商業秘密訴訟中的司法鑒定
(一)2018 年 1 月 1 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訂對商業秘密的相關內容重點做了三處調整:
1、“侵權所獲得的利潤”改為“侵權所獲得的利益”
2、“經營者因調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改為“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3、是明確將定額賠償的最高金額規定為 300 萬元。
從重點調整的內容看,一方面擴大了侵權責任,另一方面提高了賠償的額度。顯然,《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訂,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將會產生直接影響。
案例 1:侵犯商業秘密被索賠 5000 萬元。
案例 2、辭職員工帶走老東家技術秘密,被判罰賠償 80 萬元案例 3、員工攜密跳槽,新東家業要追責
案例 4、侵犯商業秘密罪的案例
(1) 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
(2) 法律是如何處罰?
(3)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及附帶民事如何認定
(4) 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經營信息與重大損失
(5) 如何防范?
(6) 警示:
通過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犯罪構成要件、量刑、管轄等分析,侵犯商業秘密罪, 不但受刑事處罰,還要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新法明確規定最高處罰 300 萬元。
結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訂,給如何避免勞動者侵犯商業秘密糾紛帶來了新的規則,既要防范公司的商業秘密被泄露、竊取和惡意利用,又要防止公司陷入侵犯其他公司商業秘密的陷阱。具體而言,首先要從內部解決根本問題, 即培養員工的職業精神和契約精神,公司打消不勞而獲的“竊取”觀念;其次要從外部強化約束手段,即通過信用記錄加以限定員工,公司通過加強反向核實和專項約定規避風險。通過內外兩種因素的結合,將能夠在避免勞動者侵犯商業秘密糾紛的基礎上,促進公司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