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老師: | 沈德斌 | |
課時安排: | 1天/6小時 | |
學習費用: | 面議 | |
課程預約: | 隋老師 ![]() |
|
課程簡介: | 國學智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經驗,涵蓋經史子集,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人文精神。國學智慧,不僅教會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引領我們追求內心的平和與智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國學智慧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們回歸本真,反思內心,追求和諧與平衡。它讓我們在喧囂中找到寧靜,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 |
內訓課程分類: | 綜合管理 | 人力資源 | 市場營銷 | 財務稅務 | 基層管理 | 中層管理 | 領導力 | 管理溝通 | 薪酬績效 | 企業文化 | 團隊管理 | 行政辦公 | 公司治理 | 股權激勵 | 生產管理 | 采購物流 | 項目管理 | 安全管理 | 質量管理 | 員工管理 | 班組管理 | 職業技能 | 互聯網+ | 新媒體 | TTT培訓 | 禮儀服務 | 商務談判 | 演講培訓 | 宏觀經濟 | 趨勢發展 | 金融資本 | 商業模式 | 戰略運營 | 法律風險 | 沙盤模擬 | 國企改革 | 鄉村振興 | 黨建培訓 | 保險培訓 | 銀行培訓 | 電信領域 | 房地產 | 國學智慧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目標管理 | 客戶管理 | 店長培訓 | 新能源 | 數字化轉型 | 工業4.0 | 電力行業 | | |
更新時間: | 2024-08-27 11:44 |
一、一部奇書
1、早
2、好
3、遠
4、廣
二、二個精髓
1、算
2、騙
三、三大板塊
(一)戰爭觀與戰略思想
1、“安國全軍之道”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慎戰”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3、備戰
(1)“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真正有謀略的將領,是胸前沒有勛章的將領”。
4、速勝
(1)“兵貴勝,不貴久”
(2)“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3)“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二)作戰思想和戰術原則
1、致人而不致于人
“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李世民
2、示形(“詭道十二法”)
(1)/“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市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3、“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4、避實擊虛,出奇制勝。“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5、兵形似水,因敵而變。
(1)“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2)“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3)“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6、集中兵力。
(1)“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三)治軍理論。
1“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四、企業戰略應該遵循的四項原則
1、準。
(1)“五事七計”——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
2、忍。
(1)“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2)“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3)“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4)“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5)“忍讓與妥協,人生大智慧”。
3、狠。
(1)“因糧于敵”;
(2)“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能合”;
(3)“陷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
(4)“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5)“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4、穩。
(1)“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2)“窮寇勿迫”。
五、企業戰略必須處理好五大關系
1、力與謀。
(1)“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2、利與害。
(1)“禍兮福相倚,福兮禍所伏”;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3)“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4)吳起與陳平.
3、全與偏。
(1)《隆中對》之缺失;
(2)毛澤東與蔣介石
(3)德國與日本
(4)眉毛與胡子
(5)賢者與能者
(6)一招鮮與萬金油
4、常與變
(1)用兵八戒——“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2)原則性與靈活性
(3)穩定性與變化性
(4)“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合法”
(5)真小人與偽君子。
5勢與節
(1)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2)掌握分寸,恰到好處
(3)性格修煉,將有“五危”
(4)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