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峰博士
原華為2012年實驗室特招博士
原華為終端工業設計部專家
某上市公司子公司總經理
華為金牌個人、華為金牌團隊獲得者
講師簡介
劉老師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后進入國家級陶瓷研究所,專注于軍工陶瓷研究與應用。2009年作為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赴西澳大利亞大學學習。
2012年以特招博士身份加入華為2012實驗室,是華為首位陶瓷博士,在華為期間迅速扛起陶瓷在消費電子和通訊領域應用攻關的大旗,帶領團隊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先后實現華為在多產品領域的材料創新,包括消費電子領域大規模應用的陶瓷手機后殼(全球第一款陶瓷手機殼P7、P40pro+、MATE40保時捷版)、陶瓷指紋片(MATE10、榮耀8)、智能手表(華為watch2、watchGT123)陶瓷后蓋等產品。開創了陶瓷材料在手機和智能穿戴應用的先河。在射頻陶瓷應用領域,率先研發出5G時代的應用陶瓷濾波器,為實現全球技術領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借此獲得華多項最高榮譽:包括華為金牌個人和金牌團隊獎,并獲得了任正非的單獨接見!
同時劉老師被聘為華為大學講師,華為大學授課期間平均好評率98%以上,并多次獲得100%好評, 2015、2016和2017年連續三年獲得華為大學優秀講師的榮譽稱號。期間參與設計課程《做高績效華為人》,并負責該課程新進講師的培訓和認證。
2017年離開華為開啟創新創業之路,參與創辦一家新材料公司,使該公司估值快速突破1億,通過運作被上市公司并購。2019年加入某上市公司籌建新業務領域,從創新人轉型成為技術創業者,并于2020年主導收購一家同行虧損公司,當年實現該公司的扭虧為盈。期間先后獲得姑蘇重點產業緊缺人才、蘇州高新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江蘇省雙創人才;2021年建黨100周年火炬接力蘇州高新站火炬手,2021年中國共產黨蘇州市虎丘區黨代表。
《創新引領企業轉型》
脫離紅海,用技術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區
n 中小企業做創新轉型存在的困惑和問題
缺方向,過去賺錢的生意越來越不賺錢,未來該靠什么賺錢,看不清楚
缺資源,有轉型的想法,僅僅也是想法而已,沒有對應的資源匹配,過去成功的要素無法支撐未來的持續成功
缺人才,研發和創新型人才難求,沒有技術人才儲備,即使有也難以發揮最大化價值
缺方法,沒有轉型的路徑規劃,走到哪里算哪里,全憑老板個人感覺
n 創新是未來中小企業脫離價格戰苦海的唯一出路
最近很火熱的專精特新企業,為什么中國的企業發展到當下要提專精特新,按照工信部的定義,專精特新即“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
德魯克指出,企業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通過創新來創造客戶。一個企業只有不斷創新,為客戶創造新價值,客戶才會不斷給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否則就活不下去,更談不上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過去,依靠資源和時代紅利成功的企業,在當下想要獲得持續成功就必須要通過研發創新來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力,不創新,不變革,不轉型的企業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
n 中小企業如何把創新轉型當成企業發展戰略
1. 向標桿學習:中國的企業中持續研發創新投入的先驅華為
從華為的2012實驗室說起
華為為什么堅持要持續創新?
10%-15%的銷售額做研發投入,你能做到嗎?
中小企業創新過程中的10大坑
2. 華為創新管理的理念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但反對盲目創新
開放合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能量
鮮花插在牛糞上,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10大錯誤的中小企業創新理念
3.創新的前提是理解市場與環境
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挑戰
以客戶為中心不僅僅是口號,怎么才能做到
認清環境和趨勢才能找準創新方向
如何選擇創新方向?
4.如何把創新成果轉為為企業經營結果
不同階段企業的創新模式選擇
中小企業創新路徑選擇
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技術優勢怎么轉化為業績結果
研發成功的標志是優質的客戶體驗和產品競爭力
5.如何管理創新型人才
研發人才哪里獲得?
研發人才怎么合作?
研發人才怎么管理?
6.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路上的阻礙
如何平衡短期收入與長期投入的關系
如何平衡股東與高管之間的關系
如何平衡老板和老板娘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