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鈸,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
張鈸195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并留校任教,歷任自動控制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0年—1996年任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 ;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張鈸長期從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經網絡和遺傳算法等理論研究,以及這些理論在模式識別、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應用研究。
他參與人工智能、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理論研究,以及這些理論應用于模式識別、知識工程與機器人等技術研究。在這些領域,他已發表 200多篇學術論文和5篇(或章節)專著(中英文版)。他的專著獲得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頒發的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他的科研成果分別獲得 ICL歐洲人工智能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獎勵。此外,他參與創建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90‐1996年擔任該實驗室主任。1987‐1994年任國家"863"高技術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專家。
在過去30多年中,他提出問題求解的商空間理論,在商空間數學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粒度空間之間相互轉換、綜合與推理的方法。提出問題分層求解的計算復雜性分析以及降低復雜性的方法。該理論與相應的新算法已經應用于不同領域,如統計啟發式搜索、路徑規劃的拓撲降維法、基于關系矩陣的時間規劃以及多粒度信息融合等,這些新算法均能顯著降低計算復雜性。該理論現已成為粒計算的的主要分支之一。在人工神經網絡上,他提出基于規劃和基于點集覆蓋的學習算法。這些自頂向下的結構學習方法比傳統的自底向上的搜索方法在許多方面具有顯著優越性。
五十七年執教生涯、六十一載清華歲月、培養近七十名博士研究生、八十歲高齡,作為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奠基人,張鈸促成了實驗室的誕生,引領了實驗室的發展,見證了實驗室的每一個重要時刻。如今的張鈸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鑠,慈祥的眼睛里總透出炯炯有神。他在清華從教期間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學生們經常看到他像年輕人一樣上樓梯,一步跨兩個臺階。
人物經歷
1935年3月26日,張鈸出生于福建福清。
1950年,畢業于福清融美中學。
1953年—1958年,就讀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
1958年起,歷任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0年2月—1982年2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做訪問學者。
1990年—1996年,任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水木年華六十年
1935年,在福建省福清縣,張鈸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張綱為前清貢生,擔任過福清縣農會會長,并創辦了小學,父親張瑞樵也是投身教育事業的愛國人士。1953年,張鈸參加全國高考,以數理化三門滿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就讀于電機系電機與電氣制造專業。1956年,中國制定了“國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重點開展原子彈、核武器和火箭的研制。國家要求清華大學增設新專業,以培養專業人才與師資力量。學校決定從當時的電機系三年級學生中,挑選出優秀的學生組成新的年級,于是張鈸進入飛行器自動控制專業學習。1958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該專業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從此,清華大學成為他事業的舞臺。
張鈸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科學家,但最后卻在組織的安排下留校任教。盡管與他原來的理想與志向有所出入,但他積極面對,努力適應。新的專業與張鈸想象中不同,當時的飛行器自動控制專業剛剛籌建,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既缺乏資料,又沒有設備,主要靠向蘇聯專家學習,聽專家的課、由專家指導畢業設計等。由于課程內容涉及軍事應用,保密要求高,上課需要聽課證,下課后還要把大家的筆記本全都留下來,學習受到很大的限制。盡管條件不好,但張鈸還是學有所成。
1959年2月,張鈸剛剛參加工作半年,教研組就安排他給四年級的學生開設飛行器自動控制的課。這門課的課程內容他并不熟悉,且課堂容量有100多名學生,僅有的知識也是幾個月前剛剛從蘇聯專家那里學來的,聽課的學生只比他低一兩個年級,他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面對艱巨的任務,張鈸選擇迎難而上,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準備,將一門復雜枯燥的課程娓娓道來,講得深入淺出,第一次站在清華大學的講臺上就獲得了學生們由衷的熱愛。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過去了50多年,當年還不到24歲的年輕教師也已經白發蒼蒼,成為一代名師。在張鈸57年的杏壇生涯中,桃李滿天下,其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已經畢業的就有60多位。這個數字,與他笑稱的“孔子72賢人”的目標已經很近了,而聽過他課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