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教授
研究領域:世界經濟史(全球化史)、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濟組織、國際政治經濟、比較(全球、區域、國別)經濟;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文科講席教授、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國際政治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碩士(世界經濟學),英國Warwick大學文科碩士(國際研究,“志奮領學者”),南開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國際關系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埃及開羅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訪問學者。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UW)戰略研究中心博士后訪問研究員。英國華威(Warwick)大學全球化與區域化研究中心(CSGR)訪問研究員。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訪問研究員。分別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東亞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院(RSIS)、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等科研機構的訪問高級研究員。德國法蘭克福和平研究所《21世紀的大國協奏》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兼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客座教授。曾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首任院長;中國海洋大學“繁榮”特聘教授、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指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國際法、世界經濟等專業的博士生20多年(2002起到現在)。著(編)有《經濟民族主義》《全球化史》《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非關系》《亞投行》等專著,以及受到許多引用或者轉發的中文核心期刊(CSSCI)論文、英文權威期刊(SSCI)論文、以及重要英文論文集(國際)的章文,總計百篇多。在國內和國際有影響力報刊或者媒體發表基于學術研究的國際(全球)評論文章超過500萬字(部分是英文)。國際學術期刊《全球化》(Globalizations)等的編委。
部分原創性學術貢獻:
1.是最早的全球化研究者之一。碩士生階段師從羅元錚先生。羅老師是我國著名國際經濟學家、政治活動家(成都人、原華西大學畢業),在國內最早主張“經濟生活國際化是對外開放的客觀依據”(1977年4月,羅元錚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當時引起廣泛重視的《自力更生和洋為中用》的文章)。20世紀90年代擔任羅元錚教授的學術助手長達5年,協助羅元錚教授參加包括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經濟協會(IEA)等國際學術活動。受羅元錚教授鼓勵和影響,最早接觸和研究全球化。龐中英:《全球化:21世紀經濟發展的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動態》,1994年第1 期)。最近的重點是關于全球化研究的研究。
2.長期開展國際區域研究,尤其是關于“地區主義”、“地區化”和“地區經濟合作”、“區域貿易或者經濟協定”(安排)的研究,被認為是國內研究“地區主義、地區化和地區性”的代表學者之一,熟悉與中國和亞太地區有關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龐中英:《地區主義與民族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現《歐洲研究》),1999年第2期(受引用較多)。其他受引用較多的:龐中英:《地區化、地區性與地區主義——論東亞地區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1期。在訪問過4個非洲國家。博士階段師從中國非洲史學會首任會長陸庭恩先生,為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首位博士生,專研非洲、民族主義和國際關系理論。曾在在意大利亞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ASCC,在都靈大學)短期訪學,后來在該中心參與主編《中國在非洲》一小書(China outside China : China in Africa / edited by Luca Castellani, Pang Zhongying, Ian Taylor,2007)。
3.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科(IPE)的開拓者之一。代表性著作包括國內僅有的關于經濟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的經濟方面)的研究專著《財富與權力》(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曾任英國Warwick大學全球化與區域化研究中心(CSGR)訪問研究員,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創始人、英國著名國際關系理論家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的理論。龐中英:《為斯特蘭奇著《權力流散——世界經濟中的國家和非國家權威》一書的譯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在《國際政治經濟學評論》(RIPE)發表受到多次引用的《關于國際制度與全球治理的爭論:被忽略的中國IPE貢獻》英文論文(Pang, Zhongying and Hongying Wang. 2013. “Deb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Missing Chinese IPE Contribu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6): 1189-1214.)。
4.是從學科上對全球問題、全球挑戰和全球危機進行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是全球治理研究(尤其是全球經濟治理研究、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等)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型叢書的《全球治理卷》,代表了當時中國全球治理研究(香港和平圖書,2005年)。最早研究了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的“國際領導”問題,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頭條論文《效果不彰的多邊主義和國際領導赤字——中國在國際集體行動中的領導責任》,2010年第6期,以及《中國面臨的國際領導悖論及其克服》,上海《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2期。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全球治理:前進還是倒退》國際研討會及其后來出版的報告《重建全球治理:有效性、包容性和中國的作用(Reconfiguring Global Governance – Effectiveness, Inclusiveness, and China’s Global Role)》中擔任主要作者之一(2012)。近幾年產生重要影響的論著:主編《亞投行: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國內首本關于亞投行的專著(論文集),出版后受到重視,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7),在亞投行的支持下,于2020年由美國知名學術出版社Wells-Hein出版其英文版。有關中國應該推動“非霸權的全球治理”的觀點受到多個引用,發表在英國中央銀行主辦的《中央銀行》期刊上(2018)。有關全球經濟治理赤字的研究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龐中英:《全球治理赤字及其解決》,上海《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 )。最近的重點是關于全球治理研究的研究。
5. 研究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與世界秩序(尤其是是國際經濟秩序)演化之間的關系,見:龐中英:《中國經濟和世界秩序之間的關系:歷史、現實與未來》,《光明日報》,2016年5月26日第11整版。以及英文論文,《中國與國際秩序的未來》,收入德國著名國學者Hanns Maull教授主編的《冷戰后國際秩序的興衰》一書的第12章,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
6.(國際)軟實力研究。最早介紹、評論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奈(Joseph Nye)提出的軟實力(softpower)概念。龐中英:《國際關系中的軟力量及其它》,《戰略與管理》1997 年第 2 期,一般被認為是評述軟實力的最早文章之一。一直觀察和研究中國軟實力。近年來,關于“軟實力”研究的集中在比較軟實力。其中,《“懷柔”比軟實力更靠譜》一文(2014年2月24日),為國際重要學者多次引用。而《軟實力、比較軟實力及其對文化外交的意義》(《世界知識》2017年第14期)則提出了比較軟實力的一個研究日程。在2015-2019期間,參加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Victoria de Grazia主持的比較軟實力項目。
7.研究“大國協奏”(concertof powers)的歷史(19世紀歐洲國際關系史)、理論(長期和平和預防大國沖突)、學說(關于“大國協奏”研究的研究)、經濟。四十年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2011-2014全程參加了“歐洲規模最大的”的和平研究所德國法蘭克福和平研究所(PRIF/HSFK)主持的《歐洲面對的全球挑戰》重大課題之一的《21世紀的大國協奏》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德國法蘭克福和平研究所,《21世紀的大國協奏》(A Twenty-First Century Concert of Powers)。《21世紀的大國協奏》報告首發于瑞士洛迦諾,2014:https://www.hsfk.de/fileadmin/HSFK/hsfk_downloads/PolicyPaper_ATwentyFirstCenturyConcertofPowers.pdf。學術回憶這段法蘭克福《大國協奏》項目的全過程的專著《我在法蘭克福研究“大國協奏”——“大國協奏”的經濟方面》即將出版。
8.研究“一帶一路”及其未來。2017年5月14日,受邀參加中國政府在北京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被國家發改委下屬國家信息中心在基于大數據研究的基礎上出版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商務印書館,2016)評為在“一帶一路”研究上“發聲最多的專家”之一。在國內首個主張“一帶一路”全面而深入的“多邊化”(見英文《中國日報》,2015年11月4日),就“一帶一路”如何實現國際“對接”進行了研究(見:《論“一帶一路”中的國際“對接”》,《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5期)。
部分(相關、近期)發中文發表:
1.龐中英、馬偲雨:《國際體制的成?。簢H體制的成敗——Susan Strange的最后論文、歐洲協奏和21世紀的全球協奏》,上海:《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2.龐中英馬偲雨:《關于“印太”問題的一項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
3. 龐中英、杜海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全球經濟治理的一種趨勢》,山東大學:《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2年第1期。
4. 龐中英、杜海洋:《21世紀的跨區主義、跨區化和跨區性》,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學刊》,第6輯,商務印書館,2022年。
5. 龐中英:《重建中國與世界的價值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不能僅是利益關系》,廣州:《南方都市報》,2004月19日,第三版。
6. 龐中英:《中國應否和能否“輸出價值”?》,為2011年9月24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中國價值”討論會上的發言),《中國與世界觀察》,2012年第1期,《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1月5日轉發。
7. 龐中英:《全球治理的轉型:從世界治理中國到中國治理世界?》,《國外理論動態》,2012年第10期。
8. 龐中英:《對外援助需有“附加條件”》,《環球時報》,2010年12月15日。
9. 龐中英:《中國,包容世界秩序的建設者》,原載《社會觀察》(觀察者網前身),2013年第3期。
10. 龐中英:《金磚合作對WB和IMF的挑戰有限》,原載《中國與世界觀察》2015年第一期。
11. 龐中英:《全球治理成中西沖突新戰場》,《人民論壇》,2012年第19期。
12. 龐中英:《比較“懷柔”和“軟實力”》,《環球時報》,2014年2月24日。
13. 龐中英:《評2013年二十國集團圣彼得堡峰會:全球經濟治理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當代世界》,2014年第2期。
14. 龐中英:《中國作為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一個案例——兼論中國官方對待“全球治理”的態度轉變》,收入高奇琦主編《全球治理轉型與新型國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5. 龐中英:《全球治理的中國角色:復雜但清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年第9期。
16. 龐中英:《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秩序之間的關系:過去現在與未來》,《光明日報》,2016年5月26日,第11整版。
17. 龐中英:《全球治理赤字及其解決——中國在解決全球治理赤字中的作用》,上海:《社會科學》,2016年 第12期。
18. 龐中英:《消除全球治理赤字路在何方》,北京:《經濟日報》,2017年7月17日。
19. 龐中英:《軟實力、比較軟實力及其對文化外交的意義》,北京:《世界知識》,2017年第14期。
20. 龐中英:《美國“軟實力”不應是全球標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6月10日。
21. 龐中英:《“軟實力“、“巧實力”、”銳實力”?——三大指標衡量中國的國際行動》,新加坡:《聯合早報》,2018年2月27日。
22. 龐中英:《地區安全治理的未來:走向亞洲協調》,北京:《國際安全研究》,2016第5期。
23. 龐中英:《“一帶一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17年5月16日,《人民論壇網》。
24. 龐中英:“《一帶一路”如何實現國際“對接”?》,上海:《探索與爭鳴》,2016第5期。
25. 龐中英:《中國面對的國際領導悖論及其克服》,上海:《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2期。
26. 龐中英:《“去全球化”是長期趨勢還是暫時現象——全球化悖論剖析》,上?!短剿髋c爭鳴》,2018第1期。
27. 龐中英:《“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類型與實施方略》,安徽:《學術界》,2018年第1期,封面人物。
28. 龐中英:《中國與世貿組織改革:積極參與制定全球經濟新規則》,《當代世界》2018年第9期。
29. 龐中英:《在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30. 龐中英:《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關系70年發生巨大轉變:從“另起爐灶”到“不另起爐灶”,從“發起建設國際組織”到“新的全球治理”》,北京大學“北京論壇”2019年論文集,摘要刊發于北京:《華夏時報》,2019年9月24日。
31. 龐中英:《動蕩中的全球治理體系:機遇與挑戰》,北京:《當代世界》,2019年第4期。
32. 卜邇:《龐中英:走出全球化困境,需正視經濟民族主義》,北京:《文化縱橫》,2017年1月31日。
33. 龐中英:《在全球層面治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北京:《當代世界》,2020年4月3日。
34. 龐中英:《全球治理研究的未來:比較和反思》,《學術月刊》2020年第12期。
35. 龐中英:《通過克服“金德爾伯格陷阱”來治理“修昔底德陷阱”》,原載《華夏時報》首席評論《歷史布下兩大陷阱成為本世紀全球治理最大挑戰》,2019年4月1日。
36. 《龐中英:全球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意義》,《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
37. 龐中英:《全球治理受挫各國雄心猶在》,《新民晚報》,2020年12月30日。
38. 龐中英:《G20羅馬峰會及其未來3年的G20進程》,《當代世界》,2021年第12期。